改革网龙江-中国改革报看龙江,龙江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黑龙江省绥棱县灵透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推动版权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

2022-09-29 12:04:5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我们做出的每一件作品,都融入了自己的创意和思想,这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对黑陶作品的版权保护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来到全国版权示范单位、黑龙江省版权示范单位——绥棱县灵透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走进黑陶烧制车间、手工雕刻工作室、产品展示大厅,深入采访了绥棱黑陶文化传承人刘兴印,听他谈对于版权保护的理解。

  传承好黑陶版权文化

  “我能回到家乡烧制黑陶产品,其实源于小时候的一种情感。”1963年出生的刘兴印,当过工人、干过个体。2006年,当他得知绥棱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要大力发展黑陶这一濒临失传的产业时,毅然回到了家乡,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产业发展的大军中。对黑陶的情感,源自他小时候看到过绥棱县工艺美术陶器厂中的瓷器,留下的深刻印象。

  当地人把这里称为老花盆厂,最鼎盛的时候,厂里有300多名职工。“我们一些小伙伴,经常来这里玩泥巴,而就是这些泥巴烧制出来的产品,更是让我感到很神秘。”童年的经历,就像一粒小小的种子,在刘兴印的心中悄悄地孕育。

工人正在制作黑陶艺术品

  刘兴印告诉记者,1964年,绥棱黑陶在首届中国出口产品交易会上展出,受到广泛赞誉。自1965年后,绥棱黑陶多次获奖,产品出口到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此后,在发展的过程中,绥棱县工艺美术陶器厂曾因历史原因被迫停产,产业陷入停滞。

  2006年,绥棱县委、县政府把黑陶产业纳入重点扶持的版权示范文化产业。一时间,绥棱县灵透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绥棱黑陶研究所等多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刘兴印就是在那个时候成为这一产业发展中的一员。

  各家企业研发团队结合现代工艺创新突破了烧制技法,绥棱黑陶由此破茧成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版权意识也由此开始进入们脑海。2007年2月,“绥棱黑陶制作技艺”入选了第一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能仅停留在作品登记

  “我认为,好的产品要想占领市场,就要不断进行创新,不能把产品的发展停留在作品登记。”说到版权保护,刘兴印充满了自信。他说,原创设计是版权的活力源,他们烧制的黑陶产品,一般人是很难模仿的。刘兴印介绍,目前公司生产的产品系列有灵透黑陶、灵光黑陶、多彩灵透黑陶、双彩陶,在市场上稳稳站住了脚跟。

刘兴印向记者展示黑陶艺术品

  刘兴印给记者讲了一则趣事:最初,刘兴印请专业师傅烧制,但烧制出来的产品不是黑陶,而是灰陶。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甚至出现了幻觉。“有一天,我在路上骑自行车,突然耳边传来空旷的声音,让我用哪几种材料烧制。”刘兴印四下张望,周围并没有什么人,这只不过是他平时的所思所想,思绪在这一刻突然涌现出来。他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烧制,竟然取得了成功。刘兴印带着他的产品走进了上海世博会,2021年,绥棱黑陶还被列入国家重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

  作为绥棱黑陶的第四代传承人,刘兴印刻苦钻研黑陶制作技术,使古老的黑陶文化得到了创新发展。刘兴印获得了国家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们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不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除了积极进行作品登记外,我们先后申请了包括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在内的19项国家专利。”刘兴印告诉记者,他们在全国首家制定了“黑陶生产标准”,有自己的独立品牌“水与火”。“水与火”牌灵透黑陶获得了黑龙江省省级名牌称号,被评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十大入围品牌。

  如今,他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使用作品的工作制度、版权管理行业自律机制、清除侵权盗版隐患、增强守法诚信意识,自觉杜绝未经许可复制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作品的行为。

  版权保护是保护原创者智力成果、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净化市场环境,使大家公平竞争、合理竞争,一定要做好版权保护工作。”刘兴印认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抄袭、剽窃也容易滋生,侵权成本更低,侵权取证难度大,但他们一直积极维护自己作品的版权。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加强黑陶创意设计,同时加大版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推动版权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品牌知名度。


[责任编辑:高宝玲]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