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刘应雄:用笔墨深情演绎《新潇湘八景》

2022-09-22 16:20:26 来源:改革网 

【编者按】厚植艺坛匠心,展望青衿之志。为进一步讲好湖南故事,提升文化自信,助推湖南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改革报-改革网中部产经频道特开设“喜迎二十大——走进新时代的大美潇湘”专题,诚邀湖南文艺界代表人物,用经典佳作献礼时代,营造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浓厚氛围,现推出刘应雄《新潇湘八景》系列献礼画作。 

【作品赏析及简介】

“潇湘”意指湖南,从水系上说,即指湘水和潇水汇合北去的湘江。“潇湘八景”是湘江沿岸的八处风景名胜。

永州萍岛是湘水和潇水汇合处,是潇湘八景之一的“潇湘夜雨”,衡阳市回雁峰是“平沙落雁”,衡山县城北清凉寺是“烟寺晚钟”,湘潭与长沙接壤处昭山是“山市晴岚”,长沙橘子洲即是“江天暮雪”,湘阴县城江边的远浦楼是“远浦归帆”,洞庭湖岳阳楼是“洞庭秋月”,西洞庭桃源武陵溪“渔村唱晚”。

10年前,刘应雄开始以“潇湘八景”为题材进行写生创作,但只是一处一地,单走单画,没有整体地系统地了解其文化内涵。直到当年3月,在九歌书画院组织的“风雅湘江——九歌艺术家写生采风创作”活动中才为其补上了一课。

在历时十五天的写生中,刘应雄到达了湘水源头宁远九嶷山,然后,沿着湘江北上,途径永州、衡阳、湘潭、株洲、长沙最后到达岳阳,通过此行,刘应雄对湘江历史文化的背景和“潇湘八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创作《潇湘夜雨》时,刘应雄依然带着诗画的境界描绘,以水墨为主,浅施淡彩,将树头枝叶朝一边倾斜,表现一种风雨交加的效果。在创作《平沙落雁》时,努力寻找“旷野平沙,芦羊丛丛”的灵感,采取平远式构图,用粗矿的笔墨画松树,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夹叶和庙宇,舍去周边的建筑物和车水马龙的场面,在回雁峰的远方画上隐隐约约能看到沙滩和雁落。

在创作《烟寺晚钟》时,则采取方形的构图将山峰与云雾斜势交错,使画面产生一种冲击力,用厚重的笔墨表现出傍晚的情景。在创作《山市晴岚》时,采取淡墨侧锋皱擦,浓墨中锋勾勒树木的方法来表现山险石峻、林茂幽深……

“作为当代画家,特别是生长和生活在潇湘的山水画家,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常常游历在家乡的山山水水之间,应该尊重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找纯正的真山真水,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既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刘应雄说,因此,在创作“潇湘八景”系列作品时,自己求以实景为原形,通过对山石,树木、云水的感受加以笔墨变化来表现自己对潇湘山水的崇拜和眷念,以艺术载体传播和传承好湘江文化,诚挚献礼党的二十大。

【艺术家简介】

刘应雄,号九嶷山人,枫林斋主。1963年出生,湖南永州宁远人,美术科班出身,曾任报社美编、记者。现为湖南日报在职画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获奖,并被中央美院美术馆及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收藏。2009年获得“湖湘画坛十大年度人物”第一名。代表作以湖湘山水为主题,开启了“新潇湘八景”艺术之门,人称"新潇湘八景"中国画第一人,其中《万里长城十三关》系列国画是其近年来创作的精品力作。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