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广西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先后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和全区教育大会,精心擘画到2035年广西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作出战略部署。2021年,我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2.3%、96.5%、92%、52.4%,分别比2012年提高27.3、8.5、16、28.4个百分点,全区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加快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广西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下面,我就广西教育这十年取得的进展情况,从七个方面作个简要介绍。
——这十年,党对教育的领导不断加强。自治区、市、县三级都成立了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定期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等教育重点工作,并建立自治区领导联系高校制度。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进落实,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等党的组织不断健全、党的工作不断加强,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有效落实,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不断健全,育人成效不断提升,广大师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
——这十年,教育资源大幅增加。我们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条件下,持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到1105亿元,比2012年增加518亿元,年均增长7.3%。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2526所,建设校舍面积5531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11.6万个,公办幼儿园实现乡镇全覆盖,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大班额占比降至2.8%);25所高校启动建设了新校区,其中14个新校区已投入使用(新增学位10.8万个)。2021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2.27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102%。
——这十年,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示范性普通高中实现县县全覆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数居全国前列。4所高职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名单,1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8所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95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9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和一流课程,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6项金奖。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5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所,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增幅达271%)、硕士学位授权点176个(增幅达109%)。20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数量比“十二五”末增长4倍。
——这十年,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坚持从民生上办教育,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差距。实施义务教育“全面薄改”、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项目,全区1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教育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覆盖、无缝衔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十年来,全区累计投入学生资助资金765.23亿元,资助学生3582.35万人次;累计下达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110.53亿元,惠及学生1627.76万人次。“双减”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全区校外培训机构压减93%,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群众对“双减”工作满意率超九成。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公民同招入学全面实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办中小学校就读比例达到91.3%。
——这十年,教育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教育承担着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职责。随着教育普及程度提高,2021年,我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4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2012年以来输送高校毕业生累计达257万人,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0%以上。职业院校累计输送超过300万技术技能人才。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广西、服务广西。实施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20年广西普通话普及率达85.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高校科研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区高校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3.38万项,项目经费近50亿元,其中首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获奖数是“十二五”时期的3倍。
——这十年,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涌现出莫振高、徐华、范徽丽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加大教师补充力度,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比2012年增加24.57万人,增幅达50.5%。广西大学王双飞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定向培养、支教走教等措施,着力解决基层学校“引人难”“留人难”问题。大力改善教师待遇,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推进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形成“越是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2020年起,将生活补助覆盖面扩大至全区所有乡村学校教师,惠及30.5万人。
——这十年,教育开放合作特色鲜明。以面向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国际教育交流深入开展。2012年以来,成功举办了6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与东盟各国近200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东盟国家建立8所孔子学院,在当地开展语言培训,参培人数达30多万人次。加强与东盟国家高校和产业领域合作,10余所职业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为驻外中资企业和东盟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45个。依托9个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基地)为东盟国家培训卫生、旅游、农业、法律、财税等领域专业人才逾万人。“十三五”期间,每年来桂留学生均在万人以上,2019年东盟国家留学生首次突破万人,达到10662人。
新闻背景材料(2022年9月14日)
自治区教育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和全区教育大会,大力实施“双千计划”、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全区1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到1105亿元,比2012年增加518亿元,年均增长7.3%。全区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广西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一是扎实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立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每年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给高校师生上党史专题党课、形势与政策课100多场次。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等讲好“大思政课”,系统开展“四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部署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将“五育并举”要求落实在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推动各地各部门各学校更好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二是着力化解教育急难愁盼问题。2021年,全区共有基础教育学校24367所,比2012年增长3.86%。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专项资金691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79073所次(其中新建学校852所),新增学位128万个,基本消除大班额、大通铺现象,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要。扎实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积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基本解决。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留桂就业、访企拓岗、宏志助航三大专项行动和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实现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抓好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脱贫地区办学条件有效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持续推进“双减”工作,设立校外培训监管处,健全完善配套政策,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态势得到遏制,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不断增强。稳妥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审慎推进“公参民”学校专项治理,压紧压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截至目前,我区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保持省域内低于5%。
三是持续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双高计划”建设,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完善产教融合支持政策,依托16个行指委、70个职业教育集团、105个产业学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等“七个共同”模式,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10多所职业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国门,输出先进技术和标准,服务中资企业境外发展。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入开展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至2021年12月,全区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5个;入选国家级精品和一流本科课程99门;36个专业点通过国家医学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6个专业点通过师范专业认证。全区高校共有2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数量比“十二五”末增长4倍。聚焦服务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支持高校因地制宜建设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和乡村振兴学院。对标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区高校共获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十二五”时期的3倍。
四是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聚焦短板弱项,制定出台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23条措施,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优化岗位设置,规范用人机制,简化招聘程序,着力解决基层学校“引人难”“留人难”问题。启动实施新时期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并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定向培养等方式,为各地各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补充教师资源。探索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统筹盘活全区常态化空编资源。提高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进一步缓解中小学、幼儿园岗位评聘矛盾问题。着力提升教师待遇保障水平,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狠抓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教师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
五是积极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以面向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国际教育交流深入开展,2012年以来在教育部指导下成功举办6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与东盟各国近200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东盟国家建立8所孔子学院,在当地开展语言培训达30多万人次。加强与东盟国家高校和产业领域合作,10余所职业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为驻外中资企业和东盟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依托9个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基地)为东盟国家培训卫生、旅游、农业、法律、财税等领域专业人才逾万人。“十三五”期间,每年来桂留学生均在万人以上,“留学广西”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六是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工作格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深入实施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推动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快推进全区民办学校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意识形态和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定点研判制度,及时处置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七是深化教育改革成效突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建立50个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高考加分改革平稳落地。学区制管理改革稳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教师管理制度不断改革与创新。推进编制管理改革,科学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创新高等学校编制管理方法,使用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及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稳步推进,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有效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
八是教育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全面依法治教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大幅增加,财政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2012-2021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超万亿元(11594亿元)。教育督导体系基本完善,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逐步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