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唐诗《石渚》完整记载了长沙铜官窑制陶的壮景,还原了当时“南青北白长沙彩”盛况。
铜官窑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凭借彩瓷技艺,成为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支点。千年过去,而今的铜官窑,一批批“守艺人”正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千年窑火,努力重现大唐制陶盛景。
云母山旁,湘江之畔。走进位于铜官国际陶艺村彭望球非遗传习所(长沙窑),釉料的融和流动,迸射着鲜明的色彩,一股浪漫文艺的气息迎面而来。手捧陶泥、眼盯器皿,随着拉坯机的转动,指尖翻飞……陶泥在陶艺大师彭望球的手下开始呈现出各种不同形状。
彭望球出生陶瓷世家,自小就跟随父亲学习传统瓷器的烧制工艺,而后便抱着一颗“陶瓷梦”,远赴广东福建等地“取经”,最终回到故土创业复兴“长沙窑”,从泥料到釉料再到烧制工艺皆有系统研究,只为栽好“陶瓷非遗”这一棵树。
为让陶瓷这项非遗“传统”开出更多“新花”,近年来,彭望球充分挖掘“长沙窑”和湖南黑茶文化底蕴,将铜官茶器和黑茶结合,成功化冰碛岩为釉,创制了以安化冰碛岩为釉的黑茶品饮杯,开启了“湘茶配湘器”的茶瓷融合创新之路。
在彭望球非遗传习所,不仅能“沉浸式”体验陶瓷非遗工艺,还能穿越古今感受品味唐时代生活方式。大碗喝茶,“霸缸”泡茶……偌大的器皿由天然的陶精制而成,透着一股湘人的豪情,像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
唐时以大碗品茶饮酒,彭望球穿越千年陶瓷文明,解密沉没的“黑石号”传奇,积数十载摸索研习,联合湖南省博物院推出“唐碗”系列器皿,以“匠心”还原和重现唐时代的多彩生活场景。
除从传统瓷器中汲取灵感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实用器皿外,近年来,彭望球还与高校深度开展非遗研学合作,把课堂搬到陶瓷非遗制作现场,共同挖掘和培养更多非遗爱好者与优秀传承人。
“拥有是最好的保护,消费才是最好的传承,要让更多非遗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彭望球说,作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将继续潜心探索非遗之美,传承和传播好非遗技艺,让陶瓷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助力铜官文旅事业繁荣发展。(刘畅 曾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