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至1964年,他带领兰考人民与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在重重困难中闯出了一条生路;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全面介绍他的感人事迹,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他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021年9月,焦裕禄精神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68年前,焦裕禄到哈工大进修,学的什么专业?“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在当年是如何体现的?焦裕禄精神的形成和在哈工大这段学习经历有什么关系?新时代如何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哈工大全媒体中心历时半年,奔赴河南兰考、洛阳等地拍摄,在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重磅推出微纪录片,追忆焦裕禄校友在哈工大的求学时光,讲述焦裕禄校友爱党爱民的一生。
时光回到上个世纪,1922年,焦裕禄生于山东省博山县北崮山村,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随军南下到河南,1953年调往洛阳矿山机器厂。1954年8月,焦裕禄等5人作为选干生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
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接受采访
焦裕禄外孙余音接受采访
据1954年11月2日校报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决定创办工农速成中学,招收优秀的工农干部及工人,施以中等程度的文化教育,使其能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为新中国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1954年8月5日,记载洛矿派焦裕禄到哈工大深造的档案资料
哈工大附设工农速成中学“重视师生政治思想教育,在此基础上不断钻研和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到认真地了解工农学生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认真备课、钻研业务、耐心地进行课外辅导。如有些教师带病工作,有些教师主动地找程度差的学生进行补课,替请假的教师代课而不让学生缺课,有的老师制造了不少教具,帮助学生学习”。
即便这样,第一次考试焦裕禄等5人全都没有过关,大批的工农学生不及格。眼看工农学生面临退学,有人就提议,应该降低考核标准,但这却遭到时任校长李昌的反对。李昌强调:“规格(要)严格,功夫(要)到家”,哈工大只有而且只能有一个“规格”,学校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帮助学员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
原哈工大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副校长孟新接受采访
哈工大原党委副书记袁礼周接受采访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哈工大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根据当前工农班学生的学习困难情况,提出了具体措施:决定在工农班内设立班主任,负责掌握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决定对现行的工农预备班的教学计划予以修改”;“有的教师对工农班学生的辅导,适当地照顾了他们的特点,因而有一定的效果。”焦裕禄更是夜以继日地追赶,争取在补考中过关。除了吃饭睡觉,他把时间都用在了补习数理化成绩上,成绩得到很大提升,最终通过了预科的考试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中信重工(原洛阳矿山机器厂)信息管理中心员工、与焦裕禄同时来哈工大学习的王明伦校友的孙子王亮接受采访
然而,就在即将转入本科阶段时,洛矿因工作需要,急召焦裕禄他们立即返厂。厂里的信如晴天霹雳,最难的关口都闯过来了,如今却要半途而废,有的同志表示:不要工资、不要助学金也要坚持留下来学习。焦裕禄耐心开导大家:“组织上派我们来进行深造学习,目的是为了尽快学成、支持咱们国家工业化的建设。我们在哈工大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让我们在未来洛矿的工作当中有着参与工业化建设的底气。”
接下来,焦裕禄受厂里安排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1956年底,焦裕禄回到洛矿,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他重视调查研究,讲究做事方法,为了提高工艺水准,他刻苦钻研图纸,向工人们虚心请教。他带领工人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焦裕禄在检查减速器运转情况
今天的中信重工,有一条焦裕禄大道,路旁陈列着新中国第一台双筒提升机,它就是焦裕禄当年带着大伙制造出来的。当时焦裕禄和同事们遇到过很大的困难,他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分析、研究,连续50多天住在厂里,累了就躺在长凳上眯一会儿。那段时间,一金工车间常常是昼夜灯火通明,每天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而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2.5米双筒提升机终于在预定时间生产出来了,当时引起了全国轰动,成为中国机械制造史上的奇迹。
中信重工(原洛阳矿山机器厂)组织部副部长、焦裕禄事迹展览馆志愿讲解员王恩隆接受采访
在洛矿的9年,焦裕禄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也完成了从学生到成熟工业干部的深造。
焦裕禄铜像和焦裕禄大道
焦裕禄大道路旁陈列的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提升机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大转弯在兰考,千百年来,多次泛滥改道,留下了风沙、盐碱、内涝“三害”。1962年12月,党组织派焦裕禄到兰考工作。
当时兰考“三害”肆虐,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给全县36万群众带来深重灾难,很多人离乡逃荒。焦裕禄上任的第二天,就下乡考察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观察灾情。他下决心把兰考一千八百平方公里土地摸透,亲自掂一掂 “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黄河兰考段航拍
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终于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接下来焦裕禄忍着肝痛,再一次走到贫下中农中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集中群众智慧寻求解决办法。
焦裕禄总结出了“贴膏药、扎针”等治理“三害”的办法。他带头植树造林,1963年春,焦裕禄亲手栽下泡桐树,双手掐腰在泡桐树下,那份革命者的壮志与豪情写在眉宇之间。
焦裕禄在兰考
群众的智慧坚定了焦裕禄战胜灾害的信心,他十分团结群众,亲民爱民。1963年冬天,他因惦记群众有没有吃的,牲口会不会饿死,带着救济粮下乡访贫问苦,忍着肝痛、冒着风雪一连走访几十个村子,途中遇到没钱治病、生命垂危的小男孩,就在父亲准备放弃孩子那一刻,焦裕禄走了过来。焦裕禄随即给县人民医院写信,最后,小男孩的病治好了。为了报答焦裕禄救命之恩、继承焦裕禄精神,小男孩改名为张继焦。
兰考县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张继焦接受采访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兰考县除“三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盐碱地的棉花喜获丰收,沙地里长出了好庄稼。焦裕禄在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他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缓解疼痛,藤椅生生被顶出一个大窟窿。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与世长辞。10万余人前来参加追悼会,有的群众自发披麻戴孝。病逝前,焦裕禄要求组织把他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在兰考的475天,焦裕禄短暂的人生得到了最耀眼的绽放,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正由兰考人民奋力集体完成。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
焦裕禄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化为强大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前进。
2021级新生开学第一课上,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皓讲述焦裕禄事迹
哈工大中心焦裕禄事迹展区
从开学典礼到毕业典礼,从新生“开学第一课”到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选调生出征,从党员干部培训到新教职工培训、教职工理论学习……焦裕禄的故事都是哈工大育人育才最生动的范例,哈工大人始终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焦裕禄精神,并赋予其丰富的时代内涵。(记者 刘雨珊)
哈工大2019届毕业生、黑龙江省龙江县七棵树镇顺兴村驻村工作队员孙新宇(左)
哈工大2019届毕业生、黑龙江省甘南县巨宝镇建新村驻村工作队员马腾威(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