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站在“风口”的小镇青年

——记四川遂宁市小坝村“互联网+”创业达人严素
2022-08-15 14:38:19 来源:中国改革报 

沐欣 中国改革报四川记者站 何子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9.85%。在许多地方,年轻人离开,留守人群老去,老龄化逐渐成为三四线小城的常态。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螺旋上升。互联网平台与乡村振兴政策互相作用之下,属于乡村的浪潮袭来,反映乡村变化的各类短视频渗透进网络,激起缕缕乡愁,在离乡背井的人们心中荡起阵阵涟漪。

城市与乡村的壁垒被小视频等“打开”,而凿开壁垒的诸如视频的主角们就顺理成章地踏上新“风口”,成为“弄潮儿”。严素,就是四川省遂宁市新桥镇当地这样一位“风口”青年——坐拥930多万粉丝的“时尚达人”。

乡土的氛围时尚的女娃

车子摇摇晃晃在一条很长很长的土路上行驶,路边一两栋小青瓦房子,门口放着一个老式玻璃柜,几袋薯片、几瓶铺满灰尘的可乐摆在柜里,代替了“便利店”的招牌。4个老头在店里打麻将,里三圈外三圈围着20来号人“抱膀子”围观,不时爆发出阵阵议论。

远处是大片大片的田地,几个老年人扛着锄头,在田里劳作,几个小孩坐在田埂上刷短视频,声音放得非常大。此情此景,我们确信,是回乡了。

眼前的严素跟视频里一模一样:亚麻黄的齐刘海,高马尾,黑,瘦,五官小巧,身穿一件粉红色碎花修身连衣裙,踩着透明高跟凉鞋,显得麻利又婀娜。“走错路老哇,二回就晓得哪门过来老嘛。”严素站在自家院坝大老远冲我招手,在黄泥巴路和水泥堆砌的露天院坝下,她的装扮格外抢眼。

去年3月,严素从遂宁城区搬回到老家新桥镇小坝村,开始了她的“新”乡村生活。从那以后,人们总能在抖音推荐栏刷到她的视频。劈柴、杀鱼、下河摸螺蛳、挖藕、做农家饭……跟普通农村女性不一样,严素爱打扮,穿一身JK制服,扭着细腰,一边喊“老汉~吃饭老哦~”一边麻利地走在田坎上,以美女、农家饭、生猛、乡愁等等标签,进入大众视野。

严素的身后是由两栋复式砖瓦房组成的“大户人家”。一辆灰蓝色的小轿车停在光秃秃的水泥前院,从正门穿进里院,又拐入会客厅。巨型的淡粉色遮阳伞立在水泥院坝中央,打理过的绿萝靠着没粉刷的红砖墙上,墙角边还有蓝色渔网围起的一圈鸡鸭。客厅里一张光滑实木桌、几把仿古姥爷椅围在一起,桌面上摆了一整套功夫茶具,典型的城乡合璧。

简单寒暄后,严素奔进灶屋,当天的视频已经完成一小半。灶屋是农村常见的模样,坑坑洼洼的水泥地,一大口水泥土灶沿着墙体横切出来,对面是一架补光器,暖黄的灯光刚好打在灶上大如澡盆的铁锅里,巨量的爬爬虾在灯光之下散发着饱和诱人的色泽。

3个小孩围着土灶守嘴,其中一个女娃回头问严素妈妈:“拍这个就可以挣钱啊,她得不得分你钱啊?”这个孩子叫妞妞,是个留守娃,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严妈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她冲小孩说了句“莫闹。”

在小坝村,家家户户都晓得,返乡的严素靠做做饭、拍拍视频火了,赚到不少钱,对于村民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在严素看来,这是时代赠与的机遇,并非他们说的那么简单。

新农村“达人”随时代“飞翔”

严素家里的包产地里,父母和哥哥作为家里的劳动主力,一大早就外出干活,留在家的严素则学会了上灶做饭,收拾家务,喂鸡杀鱼。“只要是屋里事情,我都收拾得巴巴适适。”严素笑着说。

10年前,严素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去广州打拼。不过,不是到工厂到餐厅打工,而是去创业。去广州做电商,是那个时代的“风口”,她学会了做电商创业,把小坝村人拉起来组建了一个十几个员工的小团队,卖出了人生第一双高跟鞋……

“房子挨房子、床挨床,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美好模样。”严素毅然决然回到了遂宁老家,希望用电商运营技术发展冷吃行业,带动身边的年轻人。看人们都在玩抖音,她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自己的想法,想通过短视频为冷吃卤菜引流。她压根也没想到,半年后的自己,会站在时代的“风口”,凭空打造出一个自媒体号,和天南海北的网民分享“煮饭”等视频,成为反映家乡变化和农特产品的“代言人”。短短5个月,严素的粉丝从十几万迅速增至600万。

“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创业者,每天还是照样得早起工作,要陪父母亲,要经营家庭。不过,现在比以前更忙了,也多了一些对家乡发展的期待。”严素对自己的网红身份显得有点别扭,她更愿意称自己为“达人”。

在严素看来,自己的成功是遇到了好时代。近两年,连乡村里留守的老人、小孩都能随手拿起手机,记录自己生活的故事,再通过屏幕分享出来,融入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

互联网+“乡愁”小镇也有“春天”

严素说,刚回来的时候,找个年轻人摆龙门阵都不好找。小坝村有年轻人的人家不到10户。那些年轻人说“回来有什么出息?”她也是在不断质疑自己的决定中留了下来的。现在,她把自己作为例子,劝说一个个“能人”回到遂宁、回到农村发展。

隔壁村的兰姐最近结束深圳20年的打工生涯回乡,进入遂宁经开区的罐头厂务工。

小坝村年近50岁的老何也从拉萨回来了。他长期在拉萨打工,疫情暴发之前,一个月能挣到万元左右。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工作不好找,无所事事的时候就跟工友打牌。“钱赚不到几个,可能还把钱输进去了。”他听说很多沿海企业迁往遂宁经开区,于是就回来了,找到了一份五六千元的工作,天天可以回家。

丁二娃也回来了。去年他在广州干活时突发脑溢血,亲人们千里迢迢把他接回来,帮忙筹钱给他看病,好在命保住了,他再也不想出门,在家门口找了个开叉车的活儿。

在小坝村,26岁的涛涛娃是个例外,他从来没有出过四川。因为舍不得婆婆爷爷,他选择留在遂宁。今年,他和亲戚合伙开了一家电子配件厂,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涛涛娃的厂子,恰好成了回归人的去处。他刚回来的舅舅、舅妈、姨婆都在这个厂上班。

如严素所说:“在哪都没有容易的事。一路走来经历过很多磕磕绊绊,没想过能一夜暴富,但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有国家这么好的政策扶持,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成功。”

“严素们”的回归,如同这个时代的小小缩影,互联网架起了农村跟城市、小城市跟北上广之间的桥梁。就在身边,总能听到谁谁谁,又回来了……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