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迁出大山天地阔 就近就业奔小康

——湖南湘西州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纪实
2022-08-04 16:40:48 来源:中国改革报 邢成敏 鲁邦柱

□本报记者 邢成敏

□鲁邦柱

炎炎仲夏,浮云缱绻。绵延起伏的武陵峻岭,如诗似画的湘西风光,在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发展滞后,历史上这里也“穷得让人心痛”。

搬出大山天地阔。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牢记殷殷嘱托,湘西州吹响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号角,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772户81,815人,建成集中安置区147个,围绕就业创业、产业发展、社区治理,接续写好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让搬迁户真正能“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致富”。

如今,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州交出了一份成绩斐然的“后扶答卷”:2020年10月,湘西州发展改革委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担当有为先进集体”,湘西州凤凰县被授予“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永顺县芙蓉镇太坪村安置区、凤凰县禾库镇安置区、泸溪县武溪镇上堡安置区均被授予“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

一把藤椅“编织”幸福新生活

炎炎夏日,晴空万里。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永顺县芙蓉镇易地搬迁安置区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走进小溪镇郊溪村搬迁户陈浩创业开办的藤椅厂,搬迁户们正在忙碌地编织藤椅。

拉钢、编织、收头……在搬迁户孙白艳的一双巧手下,藤椅编制的三道工序有序完成,一把崭新的藤椅转眼间就完工了,像这样的小件,孙白艳每天能做20多个,日收入有100元左右。

“厂里专门提供了藤椅编织技术指导,不到一个星期就上手了,现每月收入稳定可靠,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也都照顾到了,生活美滋滋。”孙白艳笑着说。

靠着十几年在外务工积累下来的藤椅加工经验,退伍后的陈浩选择回乡自主创业,摇身成为“椅老板”,2021年新年伊始便在安置区着手开办藤椅厂,吸纳安置区的留守群众就业。自此,搬迁群众的生产更繁忙了、生活更有保障了、脸上的微笑也越来越多了。

如今,藤椅厂越办越红火,海外订单“蹭蹭上涨”。“目前,厂里工人已达40余名,多为安置区留守居民,月均增收约1300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稳增收。”孙浩说。

家门口掀起“创业风”,越来越多像孙浩一样的搬迁户开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通过鼓励搬迁户就近从事餐饮、住宿、山货贸易等旅游附属产业,扶持搬迁群众创办经营家庭作坊、农家乐、电商网店等现代服务项目,安置区实现了71人自主创业。”芙蓉镇安置区服务中心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近年来,芙蓉镇安置区主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以“四区”引活“三业”,依托芙蓉镇旅游景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永顺经济开发区、芙蓉镇商贸物流区资源优势,拓宽就业、产业和创业渠道。通过点对点的就业服务,共引导搬迁群众务工就业2965人,帮助589人实现就近就业,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的帮扶目标。

满车桑蚕“吐出”致富大产业

走进湖南省最大的苗族贫困群众集中安置区——凤凰县禾库安置区,只见黄墙青瓦、飞檐斗拱,房屋随地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整体融入了“城、街、院、楼、景”等元素,可谓是“一房一街一景”,一个“苗族文化特色小镇”呼之欲出。

6月6日,禾库安置区迎来了今年第一批蚕宝宝“安家落户”,一辆载满蚕宝宝车辆缓缓驶入安置区就业车间一楼养殖基地,埋下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种子”。

致富门路好,群众喜参与。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得知安置区引进蚕桑产业的利好,龙角村搬迁户欧七英踊跃报名,主动加入了养蚕队伍,搭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由于自己身体不好,年纪大、没技术,无法到就业车间上班,现在好哩,只要蚕养的好,固定的工作收入就不用愁啦。”望着一个个可爱的蚕宝宝,欧七英喜上眉梢,信心满满。

产业发展是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的“关键一步”,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禾库镇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四个匹配”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在安置区周边因地制宜发展蚕桑种养殖特色产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模式,引导搬迁群众通过养蚕走上致富路。2021年9月,安置区2户搬迁群众试点养蚕,除去用工成本后每户净增收入1000多元,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据介绍,目前禾库镇已在安置区周边发展近1000亩蚕桑基地,新建5个蚕房,成立专业养蚕合作社,带动搬迁群众发展蚕桑养殖产业,让搬迁户在家就找到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加大蚕桑种植的后续管护力度,尽快落户建成‘安置区的苗族文化旅游项目’和‘冷冻库建设项目’,让禾库安置区搬迁群众享受发展红利和增加家庭收入,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凤凰县发改局副局长周芳华说。

精细服务“撬动”社区大治理

晴日当空,记者驱车沿着美虎公路,环绕坝务水库,来到花垣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民河社区,一幅幅带有“互助五兴”“人居环境治理”“就近务工”字眼的水彩墙画映入眼帘,折射了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社区村民麻老汉唯一的爱好就是种地,因为自家菜地不够种便强行在邻居家菜地翻土种菜,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社区网格员和社区干部第一时间入户,一边积极开导,一边耐心劝说,速速解了麻老汉的“心病”,麻老汉由衷承认“跨界种地”的错误,从此专心过问孙儿学习。

如今,麻老汉的孙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湘西州民族中学,麻老汉逢人便说:“没有社区干部开导,我真的要耽误孩子的前途了。”

这是民河社区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管理模式的缩影。民河社区成立于2020年,目前已安置522户2344人,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民河社区打造出一条“党建引领、互助五兴、五个到户、乡村振兴、共建共享”服务管理新路子。

——筑牢组织核心“领导力”、互助示范“引领力”、互助脱贫“向心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

党建引领集中安置区治理,核心在支部,关键在党员。社区按照“亲缘相近、安置相邻、产业相似、优势互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由1名党员或能人带领5户搬迁户组成互助单元、落实互助行动。全县5个集中安置区成立“互助小组”108个,覆盖所有搬迁户,在组织搬迁户、宣传搬迁户、凝聚搬迁户、服务搬迁户的各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搭好“自治台”“法治台”“德治台”,不断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引导搬迁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坚持自治为基。安置区全面建立健全村(居)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督委员会,构建村民自治体系。5个集中安置区全部成立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委员会、网格工作站、调解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坚持法治为本。设立法务室,派驻乡镇司法所干部、法律援助律师,开展法治宣传、普法教育、法律援助。强化村务监督,编制公开目录,落实公开制度,及时将重大决定、财务收支、工作进度、办事流程等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德治为先。出台村民自治章程和社区公约、村规民约,开展“村民道德星级化评定”,对村民文明道德水平采取积分制量化管理,设立积分超市兑现奖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安置区里各项公益事业,共建文明安置新区。

——“网格化”公共服务管理、“一门式”政务服务办理、“三社联动”专业化服务,不断提升安置区公共服务水平。

推行“网格化”公共服务管理制度。按“以房管人、全面覆盖”原则,社区共配置8名网格员,两年来,共上门服务残疾人等困难群体60余人次、反映民意诉求10余件、处置网格事件80余起、入户宣传500余户2000余人次。落实“一门式”政务服务办理制度。接入“湘西e路通”便民服务平台,提供45项“一门式”政务服务代理代办,为群众办理100余件政务服务事项。探索“三社联动”专业化服务制度。由镇民政办、工青妇、残联及社工站与安置区建立“一对一”联系服务制度,举办居家养老、助残康复、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活动10余场,服务约22余人次。

来源:《中国改革报》2022年8月1日03版

[责任编辑:曾盼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