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广西-中国改革报看广西,广西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防城港市创新红树林“管、护、研”一体化机制 擦亮“全海景生态海湾城市”金字招牌

2022-06-30 12:55:25 来源:改革网广西  钟诗霖 劳远华

本网讯 防城港市拥有全国最大、最典型的海湾红树林和城市红树林,被联合国环境署批准列入全球三大GEF红树林国际示范区。近年来,防城港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把红树林保护好”重要指示精神,创新红树林“管、护、研”一体化机制,推动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擦亮了“全海景生态海湾城市”金字招牌。


突出“管”字,以全面理顺体制构建管理“一张网”

一是高站位构建红树林保护管理架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林长牵头抓总,在全区率先设立由市、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的红树林林长,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参与的统筹协作工作机制,通过机构改革升格林业主管部门,理顺红树林保护区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政出多门、职责分割的弊端。二是加强顶层谋划。制定出台《防城港市红树林资源保护规划》《防城港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等系列文件,明确红树林保护的发展方向、区域布局、建设任务等,顶层设计日趋完善。三是全面实施红树林林长清单制度。建立了“1+N”林长年度任务清单制度,市、县(市、区)、乡(镇)各一张总清单,各级林长、副林长一人一清单,将红树林保护管理列入市级林长、副林长任务清单,构建了以林长推进红树林管理的运作体系。


突出“护”字,以长效保护机制共建“同心林”

一是健全红树林保护恢复体系。构建“自然恢复+人工修复”双重保护模式,在促进红树林自然生态恢复基础上,辅以人工修复措施,开展宜林滩涂、漂浮垃圾等污染源清除工作。先后实施珍珠港红树林保护与恢复工程、“蓝色海湾”工程等6项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2019年以来全市已营造红树林270多公顷、修复红树林200公顷。二是完善陆海空巡查监管体制。建立红树林常态化专职巡护机制,聘请21名专职巡护员对红树林开展巡护。开创“陆、海、空”全方位监管新局面,巡护员在岸上巡逻、执法船在海面巡查、无人机在空中监控,保护区内红树林巡护率达100%。三是实行多方保护协同发力机制。建立“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模式,防城港市防城区永享林业有限公司与广西林科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合作培育红树林苗木约65万株。建立“林长+检察长”公益保护长效机制,林长和检察长不定期针对红树林保护进行沟通,检察机关办理的保护红树林公益诉讼案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构建各部门协同保护体系,林业、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海洋等部门联合开展影响红树林生境的整治清理。


突出“研”字,以完善科研体系筑牢生态“蓝屏障”

一是创新红树林综合利用示范机制。开展“地埋管道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研究,是全球首个实现不砍不围红树林进行生态养殖的成功案例。实施广西首例红树林蓝碳项目,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机制,以防城港市兴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体,在全区率先开展红树林碳汇开发。二是强化红树林保护技术研究。北仑河口保护区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多所科研机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红树林增长、珍稀濒危滨海植物繁育等方面的试验。承办北部湾滨海湿地保育发展论坛,与阿拉善SEE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签署协议,达成建设“滨海湿地自然教育中心”等多项共识。三是构建“科普+宣传”服务体系。建成珍珠湾红树林宣教基地、竹山科普展厅,开展红树林保护科普教育100余场,北仑河口保护区先后被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广西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体系,线上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手段宣传保护政策,2021年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获央视《新闻联播》《远方的家》《海上看中国》等栏目三度聚焦;线下开展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每年5000余人参与红树林保护,形成了以单位为基础、群众为主体“点成线、线成网、网成面”的社会服务保护体系。

[责任编辑:龚成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