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哈尔滨6月2日讯(记者 袁小峰)6月1日上午,记者在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黑龙江省坚持“实现大监测、确保真准全、支撑大保护”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逐步织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新闻发布会现场 石启立/摄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迟晓德表示,目前,黑龙江省共设有环境质量监测点位5911个,涵盖了大气、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土壤、声、辐射、生态等监测要素。其中,273个监测点位建有自动监测站,实现自动监测,主要是空气自动监测站和水质自动监测站;其余点位实行人工监测。在监测点位的设置上,一是突出全面覆盖,空气自动监测点位覆盖了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声环境监测点位覆盖了全省13个市(地)。二是突出重点流域,水质监测点位以松花江流域为重点、同时覆盖了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的干流及主要支流。三是突出重点区域。生态状况监测覆盖13个市(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迟晓德 石启立/摄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将不断提升监测支撑和服务能力。一是加大生态环境监测力度。优化监测点位设置,加密监测点位、加密监测频次,准确掌握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当好“先行者、导航员、吹哨人”。二是加快提升自动监测能力和水平。优化布局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快补齐短板,提高自动化水平,实现数据“真 准 全、快、新”。三是强化监测质量管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四是强化监测支撑和服务。服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