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成都双流:建圈强链挺“脊梁” 提能升级展“双翼”

2022-05-30 11:52:01 来源:中国改革报 

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以成立30周年为契机,推动从传统工业园区向高品质产业功能区转型升级,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改革报四川记者站 何子蕊 朱婷

从空中向下俯视,一排排标准化厂房掩映在树木林荫之间,错落有致。走进其中,研发实验室、无尘车间、自动化机械臂,各类现代化生产设备应有尽有。

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开区)1992年成立,经过30年积淀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扩展至54.9平方公里,聚集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000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企业达19家。2021年,西开区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681亿元、同比增长37.69%,以94%的工业贡献率挺起了双流高质量发展脊梁,获批首批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西开区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空间、产业、创新、开放“四个升级”为抓手,建圈强链,推动从传统工业园区向高品质产业功能区转型,加快形成腾笼换鸟的更新示范和提质增效的建设示范,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助力双流高质量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

空间升级“塑形”

建设人居品质新典范

宽阔的草坪旁,许多年轻人拿着大包小包行李进进出出,黄甲街道双兴国际社区呈现出一片别样的热闹氛围。这是四川首个“按办大学理念办社区”的开放式产业社区,占地面积362亩,已有仁宝、纬创、中电熊猫等26家重点企业入驻、入住工人近2.1万人。

“我们不仅想为产业工人提供生产与生活的场所,更想为他们提供生长的空间,引导并服务于他们未来的人生规划。”双兴国际社区相关负责人说,社区18岁~25岁的年轻人占71.12%,为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学历,社区与中公教育、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联合打造“空港新居民大学”。

面对打造转型升级示范标杆、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的重大历史任务,站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的时代节点,西开区需要在顶层设计上自我审视。为此,西开区于2021年8月启动《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加快西航港开发区转型升级空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提出“143”总体规划思路,致力精准回答“我是谁、我在哪、去何方”的问题。

近年来,西开区从空间结构、工业区块线、功能配套、生态品质等维度入手,着力营造以人民为中心、充满活力的宜居宜业新家园。2021年盘活得阳化学、川商冷链等低效用地1209亩,盘活厂房15.6万平方公里、感知物联网等商业2.2万平方公里;累计48.7万平方米产业载体梯度呈现,完成中电子倒班房、中电子人才公寓等配套住宅7.2万平方米;启动中唐空铁南侧132亩20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

按照《规划》,未来,西开区将在空间升级方面自觉将绿色低碳发展贯穿国家和省市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和推动,创建绿色低碳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和绿色低碳产业承载地,为双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提供支撑。西开区将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着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空间格局,描绘一幅风清水绿、展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之美的锦绣生态画卷。

产业升级“筑基”

打造绿色产业新核心

机器人把有硅料的篮子送进去,再把空的送出来,并且可以自己充电,24小时工作。在通威太阳能成都双流基地,透过生产车间两旁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每台生产设备旁都有数个方形机器人在井然有序地运输生产材料。

据悉,通威太阳能在双流建成投产以来,通过四期工程的逐步完善,双流基地已建设成为全球光伏行业智能化工厂、数字车间的样板工程。“我们共有16条全封闭的智能制造高效晶硅电池化自动生产线,相比人工制作,效率提高了30%。”通威双流基地工作人员如是说。

在位于西开区的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块重达90斤的重物砸向测试玻璃,巨响之后,玻璃完好无损。“这是我们研发的碲化镉发电玻璃,除了可以发电,硬度、透明度等各项指标也经过多项测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0块这样不足两平方米的玻璃所发的电量足够一户家庭日常使用。

近年来,西开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要求,以产业为核心,促进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动能转换,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构建现代航空制造产业体系,为双流区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高质量打造产业功能区夯实产业支撑。2020年,园区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四川省院士专家产业园。

当前,转型升级成为双流的责任担当。西开区将按照成都市委“建圈强链”战略思路,在全市确定的12个产业生态圈、20条重点产业链中寻找坐标,培优做强绿色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建圈强链为引领,按照产业链发展逻辑培育生态,打造一个面向未来、集约高效高端的产业创新高地。

西开区将实施“一链一策”强链扩链,提升产业本地配套率;强化配套企业之间协同合作,增强供应链弹性与产业链韧性,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聚焦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完善梯度培育库,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航空发动机等构建产业生态。力争到2025年,园区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到2035年,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达到全国一流。

创新升级“强核”

建设创新驱动新热土

“我们最新的产品使用的零件百分之百国产化,并且在民用办公上已经可以完全替代国外处理器。”在西开区电子科大科技园内,成都申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申威处理器以其自主可控、高安全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党政机关、高校等部门。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其研发产品将有望赶超国外计算机硬件。

“作为推动高校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科技创新平台,电子科大科技园主要布局集成电路、通信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高技术产业,已注册科技企业172家、入驻企业80余家。”科技园副总经理杨帆这样说。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记者注意到,西开区是四川省首批省级开发区,也是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国家级天府新区、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要承载地。双流区委第十三届十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关于以创新驱动引领西航港开发区由工业区向功能区转型升级的决定》,拉开了西开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大幕。

西开区创新“园区管委会+国有公司+城市合伙人”的合作模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其中,川航连续荣获3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通威太阳能荣获全国卓越绩效先进企业,四川天微电子获评首批省工业质量标杆企业,成都中建材光电获得国家级创新专项资金1.59亿元。

目前,西开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09家、规模以上企业274家;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6所高校,中科院光电所、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等34家科研单位开展深度合作;累计建成技术中心7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工程实验室6个。

未来,西开区将加快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在园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积极融入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加速聚集高水平创新资源,提升创业服务平台发展层级,奋力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放升级“赋能”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4月15日,中越跨境直达班列(成都—安员)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始发,经广西凭祥出境,全程约1841公里。这是成都首次发出中越去程直达班列,改变了以往铁海联运的运输方式,货运时间缩短了2天~3天。5月13日,成都—马德里—圣保罗国际货运航线在双流正式通航,结束了中国西南地区无南美洲直达货运航线的历史。

数据显示,2021年,双流国际机场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16万吨,同比增长18.2%,货量及增幅创历史新高;今年1月~4月,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7.3万吨,同比增长57.8%。目前,双流已开通国际(地区)全货机和客改货航线37条,1月~4月新开通8条,全货机货运量达4万吨,同比增加56.2%。

这是西开区开放升级赋能的生动注脚。据介绍,西开区高速公路和铁路等贯穿全境,4平方公里综保区可提供24小时国际中转、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规范便捷通关服务。不仅有创新联盟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有“企业咖啡时”“企业幸福中心”等沟通服务平台,还建立了企业不拒绝制、分级派单制、第三方测评制等,面对面收集企业诉求。

2021年,西开区累计为企业发放“园保贷”“科创贷”“壮大贷”等贷款51,627万元,协助企业授信69亿元,兑现扶持资金15,760万元;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专精特新企业5家,培育小精尖企业24家。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市场主体增长态势,为该区进一步开放升级赋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前,西开区牢固树立开放发展新理念,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机遇,全面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内循环方面,推进与环高校创新活力区、怡心湖新经济活力区、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联动发展,积极链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内创新高地;外循环方面,充分发挥空铁双枢纽优势,依托综保区,打造国际空铁多式联运物流贸易港。

西开区将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依据“两图一表”招大引强,补齐发展短板,聚焦头部企业强化配套招商、围绕存量优质企业提质增效,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将西开区建设成为链接内外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