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老区振兴工作,多次赴革命老区考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引革命老区振兴取得重要成就。从今天起,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推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老区展新貌”系列报道,生动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的新变化新成就,激励革命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跃进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江县发改局供图)
中国改革报 王进 李凌晨 高寒
走进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在悬崖峭壁之上,“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石刻大字异常醒目。这是当年红军留下的石刻标语,时时刻刻激励着一代代人民奋勇前进。
通江县位于四川东北部,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被誉为中国红军之乡、银耳之乡、溶洞之乡。近年来,肩负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责任、双重使命的通江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挖掘红色资源,擦亮红色品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奋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弘扬红色文化 擦亮红色品牌
5月18日拍摄的通江县红军石刻标语。摄影:高寒
这是一块红色沃土。
5月18日,灰蒙蒙的天空下,青山环抱,25048名红军烈士墓碑一排一排静静矗立,一颗颗五角星鲜艳夺目......其场面震撼心灵感人泪下。
这是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其中无名烈士17225位,牺牲在通江有姓名的外省籍贯红军烈士218人。这里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烈士纪念性建筑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当天,来自通江县沙溪镇小学五年级的上百名学生正在为烈士墓碑上的五角星描红增色,以寄托哀思、缅怀先烈。
这是当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精神血脉的一个鲜活缩影。
1932年12月18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入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通江也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李先念、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王树声、许世友等446位共和国将领在通江浴血奋战两年多,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如今,红军遗存遍布通江全域,除了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外,还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空山战役纪念园、红军石刻标语等革命遗址遗迹237处。
近年来,通江县坚持以创建川陕苏区王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引领,以县城、毛浴、永安、两河口、空山、沙溪、至诚等地为依托,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剧目、红色歌谣、红色故事,着力推动集祭拜瞻仰、传统教育、研学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诺水溶洞、空山天盆、唱歌石林为依托,串联高明城市公园、谭家河湿地公园和春在湖,着力推动集旅游观光、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发展;坚持以传统村落、特色山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依托,着力推动集民宿体验、观光旅游、休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文旅康养首位产业突破发展,加快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红色旅游已成为通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了解,2021年,通江县共接待游客约750.73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24亿元。
实施生态战略 助推乡村振兴
5月18日拍摄的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摄影:高寒
5月18日,伴随着一声炮响,历经400余天的艰苦奋战,米仓大道二标段火闸垭隧道左洞顺利贯通。
火闸垭隧道位于巴中市通江县诺水河镇甄子河右岸,起于通江县两河口镇,向西经临江、诺水河镇、铁厂河进入南江县境内,全长97公里,估算总投资129.8亿元。建成后,将与巴陕高速、镇广高速等多条道路连接,届时光雾山与诺水河将连为整体,沿途7个旅游景区也将连线成片,极大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要得富先修路。近年来,通江县紧紧扭住“两山”转化瓶颈制约,全面实施“生态+”战略,加快补齐绿色发展短板,实施“生态+交通、生态+城镇、生态+扶贫”,推动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以交通为例,按照“构建大通道、畅通内循环、织密基础网”的思路,制定并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一路一景、路即是景”,致力打造特色致富路、美丽乡村路、美好生活路,把交通线建成经济线、风景线。
目前,通江县公路总里程达到6892公里,比五年前增加3639公里,87.88%的乡镇通油路、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内畅外快、互联互通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畅通快捷的交通不仅让外界方便走进通江观光旅游经商就业,还能更好的让本地丰富的绿色特色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据了解,通江县是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拥有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空山国家森林公园、唱歌石林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以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旖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八方来客观光旅游、休闲康养。
通江地处北纬31°,天然有机农产品丰富,先后获评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青峪黑猪、空山黄牛、空山马铃薯、罗村茶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家喻户晓,“通江银耳”先后荣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畅销海内外。
通江丰富生态资源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振兴乡村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通江县通过实施生态+扶贫,使157个贫困村113577人顺利稳定脱贫,同步实现小康。
被誉为"巴中土猪"的青峪猪是通江县的地方猪种,具有耐粗饲、腹脂多、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猪”。近年来,通江县围绕青峪猪“1+3+125”产业布局,聚焦种质资源保护、繁育扩量、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建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争创青峪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要瞄准市场需求和趋势,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启动村级育肥场试点建设,加强联农带农,引领群众致富;要助力龙头企业建设培育,强化政策支持,打造青峪猪产业核心支撑,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
“2021年,巴山牧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公司将力争三年内实现年出栏青峪猪25万头,实现产值15亿元,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通江县巴山牧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到。
坚持产旅融合 推动高质量发展
“夏天来了,最近生意不错,一般用餐要提前预定。”在距离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不远的沙溪镇红云崖村一家民宿,老板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笑着说,“近年来通江红色旅游吸引着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带动了我们的民宿、餐饮发展。”
近年来,通江县全力打造王坪红色旅游环线,红村云崖村借助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保存较为完好的川东北民居建筑,于2019年启动民俗村提升建设,目前已建成了文化大院、村史馆、民俗馆、国学馆。据村支部书记罗仕珍介绍,民俗村的打造既让本地村民有了休闲之所,又带动了旅游发展和村集体经济。
据了解,为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红云崖村还建起了一块约200亩的蓝莓种植基地,实现农业产业化与观光旅游融合发展。
近年来,通江县立足“一区三地,红色通江”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三色共融、四轮驱动”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文态、业态、生态”优势,加快推动农旅、红旅、养旅融合发展。
据通江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产旅融合已成为通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通江县围绕“绿色、生态、富硒、有机”金字招牌,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推动农旅融合厚植产业优势。利用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和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地域性、唯一性、独特性优势,加快推进红色旅游精品培育工程,成功创建12个“国字号”旅游品牌,推动红旅融合彰显产业魅力。
与此同时,依托420万亩林地、重点林区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0%、负氧离子浓度高等优势,开发“以气养身”,依托森林食品、富硒茶叶、道地药材等山区特产开发“以食养生”,依托特色小镇、田园风光、幸福大院等乡村美景开发“以旅养心”,建成生态康养林8万亩、“候鸟式”旅居康养房3000余套,开发康养食品20余种,建成全国最美森林小镇、国家级森林小镇和4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养旅融合,有效拓展了全县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