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苏-中国改革报看江苏,江苏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构建“六化”体系破解中心城区河湖治理难题

2022-05-22 14:01:53 来源:改革网江苏 张明浩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江苏省率先响应,推动“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级,南京市以“河长制”为抓手,量化指标、压实责任。南京市建邺区作为省会“城市客厅”,辖区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入江支流、夹江水源地和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分布其间,水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然而,河西地区高强度开发等历史原因,以及地处全市污水管网下游等不利因素,使得治水问题错综复杂,考核指标一度排名靠后。

近年来,建邺区紧紧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时期治水方针,以“河长制”工作为引领,突出“特色化”路径、“智慧化”平台、“生态化”治理、“多元化”防汛、“社会化”氛围、“精细化”管理,着力破解中心城区河湖治理难题,有效解决自净能力不足和外源污染复杂等顽疾。全区84个水体、120余公里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劣V类水体基本销号,13条重点河湖长制河湖100%达标,1个国考断面、2个省考断面和4个市考断面全部达标,3条河湖获评生态优秀河湖,13个长江岸线整治项目全部销号,“基坑水处理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空白,“重点区域社会化防汛经验”全省专题推广,获省级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开创“特色化”治理路径,填补国内空白

基坑水是工地开挖基坑时排出的地下水。以往认为地下水均是清洁水,通常直排入河。工作中发现,部分区域雨污分流建设规范,无生活污水下河,但始终存在未知污染源。通过各级河长层层溯源排查,线索逐步聚焦至工地基坑水。仪器检测显示,其氨氮值最高达21.7mg/L,超标近12倍。由于国内无明确制度法规禁止直排基坑水,处理技术亦无标准可循,更缺少市场规范和监管措施,解决难度极大。为此,建邺区坚持“先解决问题再说”的工作导向,主要采取5条措施:一是部门推动,各部门多管齐下,开展项目方约谈,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唤醒社会责任感;二是揭榜挂帅,向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广发“英雄帖”,提示市场机遇,开放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三是引导市场,将具备技术条件的企业库推送工地甲方,由其自主招标选购,用市场竞争形成合理价格、降低企业成本;四是加强监管,每月对排水工地至少监测3次水样,未达标单位列入负面名单,限期整改;五是制定标准,经调研发现,基坑水超标现象不同程度普遍存在。建邺区联合河海生态科技研究院、节能环保产业协会等十余家单位,牵头制定国内首个《基坑水排水处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填补该领域空白,为全国治水工作贡献建邺智慧。截至目前,全区已撬动社会资本5000余万元,推动37个工地参与,日均处理量最高达3万吨,真正实现了从“带污进河”到“清洁补水”的转变,全区水质大幅度改善。该项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扬,省河长办全省推广,国家生态环境部高度关注。

升级“智慧化”水务平台,探索治水新局

推动“智慧水务”平台从“收集处理”信息,向直接参与“预警处置”的更高智能形态转变。在前期建设的“智慧管网”“智慧防汛”“智慧河湖”等子系统基础上,建设窨井“智慧液位”预警系统。建邺区处于全市污水处理系统末端,经常发生污水翻堰漫溢,污染水质。今年首批选定110个窨井和截流设施,安装高精度智能液位传感器,构建“智慧液位”监管预警平台,实时监测窨井水位高度,并依托GIS系统形成地理分布图,实现精准调度处置。5月份试运行以来,已发现处置200余起事件,平均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5分钟,响应方式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部署雨水篦子“智慧监管”系统。雨水篦子遍布街巷,内部管道直通河湖。部分餐饮企业在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双重诱惑下,长期违规倾倒污水,严重影响河道水质。因其瞬时性、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特点,调查取证困难。加之执法流程复杂和违法成本低,此类“顽疾”长期难以根治。为此,专门在餐饮业集中地区,定点部署“智慧监管”系统,通过分析行人姿态和容器特征,建立违规倾倒模型,实现自动识别报警、同步抓拍取证、直接在线派单、城管上门执法的闭合回路。截至11月,已部署17套系统,共发现查处近400起违规倾倒行为,极大震慑了违规商户。第二期32套建设计划已展开建设,处置规程已申报地方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筑牢“生态化”自然基底,推动破硬复绿

突破“就河治河”的惯性思维,坚持水岸兼顾、内外源统筹,探索河湖生态治理试点。“生态盆”改善“三面光河道”。建邺区河道多以行洪为主,通过裁弯取直、浆砌块石修筑河床堤岸,俗称“三面光河道”,缺乏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综合考虑,阻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联系,降低了自净能力。建邺区4条河道试点“生态盆”技术,打通硬质河床底部10%面积,使地下水与河水交互流通;设置格宾石笼围挡,为自然植物提供生长环境,水生植物可有效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状况。以红旗河试点河道为例,水质监测数据显示,采取16×4平方米“生态盆”技术后,河道下游断面溶解氧较上游增加6%,为水中微生物和底栖动物提供生态温床,进一步丰富水生态系统。“无土栽培”改造“硬质岸坡”。硬质护坡缺失过滤渗透功能,使河道更易受到污染,且无法种植天然植物,导致生态系统受损,自净能力减弱。建邺区5条河道试点“无土栽培技术”技术,铺设聚酯纤维填料,种植各类水生植物,释放大量原生氧,保持水体高溶氧状态。改造后,水生态系统基本重构,自净能力明显改善,周边景观显著提升。省水利厅现场观摩后,对我区生态治理做法高度评价,省河长办全省推广。

创新“多元化”防汛模式,破解洲岛困局

江心洲是长江下游冲击沙洲,四面环水,常年经受“外汛内涝”双重考验,历来是防汛重点难点。建邺区为抓好洲岛防汛工作,一方面,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传统城市建设多用硬化路面,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建邺区以江心洲为试点,率先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共建成23条28km海绵水系,30万平方米生态公园,200万平米生态江堤;开发地块融入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生态树池等海绵要素;市政道路采用透水设计,顺畅雨水渗透路径,达到雨水收集、缓排滞蓄、截污净化目的。依靠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小雨不积、大雨不涝”。另一方面,同舟共济,汇聚社会力量。主动探索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业抢险、社会协同的社会化防汛模式。发挥江心洲建设企业多、专业力量强、机械设备足的优势,组建专业抢险队巡堤护堤、加固消险和应急处置;利用养护单位熟悉岛内水系情况优势,签订维系型防汛合同,界定防汛边界,分担日常防汛工作;邀请防汛抗洪专家专题培训、现场指导、远程支援。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化防汛经验,经受住了2020年长江下关段10.39米的超历史洪水考验。“重点区域社会化防汛经验”被省防办专题报道,全省推广。

营造“社会化”治理氛围,拓展参与广度

在河湖长制的引领下,通过全民共治、部门配合、多措并举,营造全民参与、阳光透明的治水护河氛围。共建—打造河长制主题公园。联合街道社区,以胡家闸河为主体,打造南京首个海绵元素河长制主题公园。植入雨水花园、植草沟、旱溪等海绵元素,采用生态盆、岸坡无土栽培等生态技术;增设河长制主题元素展板、插牌和电子屏,宣传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建成集宣传教育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美丽河湖样板。共鸣—建设水情教育基地。依托长江江豚科教中心,创建水情教育基地。增加水资源、水质、水灾、水污染防治和长江大保护等5个方面内容,开设实践课程、科普沙龙及假日营地活动,拓宽青少年水情知识,引导树立爱护水环境意识,进而影响家庭拂动社会。共振—发挥基层河长作用。率先实现各街道河长制文化全覆盖。建设“河长制文化墙”“水文化宣传栏”“小微型河长公园”等载体;打造基层河长工作站,既是成果展示宣传站、交流学习充电站,也是群众呼声联络站;创新“青春护河岗”,建立中小学“雄鹰小组”,发展“小小河长”“巾帼河长”,引导群众参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共赢”目标。

探索“精细化”管理模式,规范管护标准

着重清扫水务设施管理的“死角盲区”,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管护体系。独创“双闭环”管理制度,解决“最后100米”管护问题。一是对有物业的商品房小区,由属地街道成立以物业、城管、水务、环保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对小区内管网养护情况进行巡查监管并纳入考核;二是对无物业的老旧小区,区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兜底地下管网养护、巡查等工作;三是对于小区节点井与市政网管间的连通管存在管理空白区域,由政府托底负责养护管理,消除管理空白。建立“规范化”养护标准,为填补泵站养护标准化空白,解决维护管理混乱,导致机线设备故障和基础设施隐患,避免影响河道水质和防汛安全。建邺区牵头多家单位,深入研究泵站养护标准化规程,从人员、设备、场所、标识、环境等5个维度切入,系统规范时间、位置、方法、程序、指标等5类标准体系。使得日常维护有参考、指标体系有量化、考核评价有标准,运行调度有方案,安全管理有方法,档案资料有体系。试运行阶段效果良好,下步将大范围推广。

 “六化”体系构建和实施的过程中,建邺区水务局取得了一些经验启示,归集起来有如下五点------

启示一:要坚持战略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以点带面促进水务工作形成“头雁”效应。既要有扑下身子干实事的闯劲,更要有站上全局高度的开阔视野。一是政府主导。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认领治理难度大、协调困难多的河道,以关键“少数”,带动街道、社区等治理“基数”,将责任延伸到水网末端,形成示范带头效应。二是制度先行。打破行政区域和业务部门限制,顺畅上下左右关系,实现“无梗阻”治理“界河”,形成“无盲区”责任网络。三是专家指导。依托科研院校的学科优势和力量优势,邀请专家教授全程指导河道治理,复核审定治水方案,集智攻关治理难点。

启示二:要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确保水质指标“保底提质”。水务工作成败的关键是水质指标的底线是否牢固。在治水过程中,一是要突出问题导向,敏锐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消除内外污染源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二是要突出目标导向,聚焦水环境整体提升的目标任务,拿出实招硬招,坚决守住“保水质”的底线,不断夯实“稳指标”的基础,奋力拓展“强体系”的态势。三是要突出结果导向,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努力打造人水相亲的幸福河湖、生态河湖

启示三:要坚持创新思维,摆脱路径依赖,善用科技手段为治水管水“充电赋能”。所谓“水无常势”,水的动态变化特性要求治水管水绝不能墨守陈规,必须紧盯前沿、与时俱进。一是强合作。紧密联系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技术合作,有效解决污染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水经验二是搭平台。体系构建“智慧水务”系统,融入雨污管网、河道排口和水质分析等多个子系统,形成一体化综合水务平台,避免重复建设、“烟囱”林立。三是重实用。打破求全、求大、求新的思路,把重点放在实用、管用、好用上,切实发挥智慧效能,避免华而不实。

启示四:要坚持法治思维,把刚性执法和柔性管理结合起来,既体现“力度”也散发“温度”“天下难事,不在于立法,而在于法之必行”,水务执法尤其如此,长期面临执法力量弱、执法依据缺、违法成本低等困境。一方面突出强化执法的“震慑力”,部署“智慧监控”系统,全时监控违规排污,闭环执法流程,用法律的刚性约束慑止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突出执法的“感染力”,用有温度的人情味唤醒守法护法的集体自觉,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契机,加强水务法规、环境保护宣传,推动水务执法从“不敢”向“不愿”转变。

启示五:要坚持战备思维,既重汛期突击,更重汛前准备,牢牢守护防汛抗洪“生命线”建邺区三面环水、地势偏低,防汛任务尤为严峻。汛前:图之未萌,虑之未有。把困难考虑在前,细化未雨绸缪的战备部署。针对重点风险点位,逐一定策、挂图作战,组织应急实操,提升实战能力。汛中:披坚执锐,枕戈待旦。把力量集结在前,提升指挥调度的运行效能。抽调防汛“老把式”充实一线力量,组建“突击队”,机动执勤、即时清排,探索社会化防汛经验,充分借助各界力量。汛后: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把问题剖析在前,深思城市防汛的症结所在。借鉴“郑州7.20特大暴雨”经验教训,利用非汛期宝贵时间,过细摸排整改,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方案预案,提高建设标准,创新技术手段,锻炼人员队伍。(南京市建邺区水务局局长 张明浩)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