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广西-中国改革报看广西,广西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港北区推动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发展改革集成 打响“好电车 贵港造”品牌

2022-05-18 20:35:15 来源:改革网广西 龚真泽

本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会议和地方考察调研时反复强调,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为了不断放大改革综合效应,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港北区根据中央深改委、自治区党委深改委和市委深改委关于推进改革集成的部署要求,围绕政策扶持、创新服务、产业链招商、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大力开展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发展改革集成试点工作,集中推出一批创新改革举措,经过近几年努力,港北区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实现了规模从小到大、品牌从无到有、链条从短到长的飞跃,已经成为西南、华南地区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零部件配套率、智能化水平均排在全国前列,打响了“好电车,贵港造”品牌。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规模从小到大

成功争取自治区把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列入《广西“双百双新”产业项目2021年重点领域投资指南》,配合贵港市制定出台《贵港市推进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关于支持汽车及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制定完善《港北区新能源电动车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形成了强有力的“人才政策磁场”。根据上级政策导向,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达到约定标准的重点项目,制定一系列措施,在企业所得税、人才引进、研发中心建设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根据贵港市出台的降低实体经济成本35条措施,停征或降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费,进一步降低企业在制度性交易、电力等方面的成本。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快速集聚,实现规模从小到大,形成了年产500万辆两轮电动车、50万辆三轮电动车、500万台(套)零部件的产能,港北区已经成为西南、华南地区产业品牌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零部件配套率、智能化水平均排在全国前列,占全国市场份额约20%。


改革创新服务体系,实现品牌从无到有

根据产业布局和实际情况,建立企业需求信息数据库,编制“紧缺人才和创新项目需求目录”37个,重点引进高端研发、高技能操作等高层次人才及“侯鸟专家”,有效满足产业需求供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全天候”政务服务,以一流营商环境吸引电动车企业落户港北。实行项目化管理、专班式推进、全链条落实,组建电动车工作专班,安排行政经理跟踪指导推进电动车项目。同时,建立处级领导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工作制度,推行“难点问题书记一线办”“区长服务企业接待日”等活动,成立帮办中心,落实“工业特派员”,为电动车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比如,爱玛项目从签约到试产仅用10个月的时间,绿源贵港智能工厂仅用了259天就建成投产。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动车企业入驻,截至目前,入驻投产的全国知名品牌龙头企业有爱玛、绿源、台铃、立马、五星钻豹等5家,累计签约引进其他品牌电动车企业100多家。


完善产业链招商体系,实现链条从短到长

瞄准全国排名前二十的电动车企业,引进核心零配件的龙头企业,聚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通过探索建立全民招商推介工作机制、建立区领导定点指导联系招商引资工作制度、健全“一把手”带头抓招商工作机制、推行“一个专班”跟踪服务机制等招商体系,持续引入一批强链补链项目,实现链条从短到长。截至目前,已入驻投产的电动车企业,产品涵盖了两轮、三轮、四轮整车及车架、电机、塑件、线束等零配件,本地配套率达80%。同时,生产的电机、车架、塑件等关键部件畅销全国并远销东盟各国,打响了“好电车,贵港造”品牌。2021年,实现整车产量260万辆,配套1500万台(套、件),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亿元,税收约1.5亿元。


健全基础设施投入体系,实现配套从有到优

高位推动电动车企业标准厂房建设,创新实施园区公共服务“八个一”标准化工程建设,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功能园区。不断加快中国-东盟电动车生产基地一期、二期项目及新能源电动车检测中心、电动车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实现电动车产品设计开发、产品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一站式”综合性检验服务,为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成电动车展示馆、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普示范基地、检测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配套,打造红色车间、党建联盟、社园一体党群服务中心、难点问题书记一线办等党建引领平台,成功举办电动车高峰论坛、全市首届新能源电动车造物节等重大活动,助推产业快速集聚发展。

[责任编辑:龚成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