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西-中国改革报看江西,江西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江西于都: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

2022-04-07 12:17:18 来源:中国改革报江西记者站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模式

□中国改革报江西记者站 李黄安 袁海长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在于都集结出发,开启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于都视察,发出了“新长征、再出发”的伟大号令。在于都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红色遗迹和令人感动的红色故事,随着新时代苏区振兴新一波政策红利的到来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全面铺开,于都也迎来全域发展的新机遇。

近年来,中共于都县委、县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坚持系统集成思维,依托红色底蕴,融合古色、绿色元素,抓规划、促融合,建机制、重长效,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全面推进16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日前,本报走进于都,来到当年的红军渡口、长征集结出发地,感受于都县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抓规划促融合 提升乡村建设软硬实力

一是规划先行,试点引领。坚持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对全域乡村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进行全面规划,形成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框——示范点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为乡村振兴擘画蓝图。特别是在示范点选择上,通盘考虑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底蕴、地理区位等因素,巩固和深化“连点成线、拓线成面、突出特色”建设格局,确保“建一个成一个”。

二是完善基础,文化融合。聚焦群众需求,不断提升水电道路、通讯网络等“七改三网”基础配套,大力完善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等“8+4”公共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因地制宜,对一些传统古村落,保留原有整体生态,通过修复老旧客家传统建筑群,改造提升为民俗展陈馆等,留住乡村记忆。做好“文化+”文章,将客家文化、农耕文化、体育文化,与本地独有的擂茶、酱油、兰花等乡土文化相融合,建成村史馆、体验中心等,彰显文化底蕴,重现文化魅力。

三是产业配套,促农增收。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和培育富硒水稻、富硒蔬菜、富硒脐橙、富硒油茶以及肉鸡肉鸭等特色产业,闯出一条富民增收之路。目前,全县基本做到了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产业收入。如,梓山镇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富硒蔬菜产业,由合作社带头、群众参与,实现长效致富;仙下乡做好“绿色+”文章,依托蔬菜大棚、池塘和稻田等,建成荷塘种养休闲区、童趣体验区、观光采摘区,走出一条“生态旅游+绿色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新路径。

抓党建强机制 夯实乡村振兴制度保障

一是构建党委主导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其他县领导统筹调度挂点乡镇的示范点建设工作。建立常态化研究调度机制,先后召开4次全县“五美”乡村示范点建设流动现场会,通过现场观摩、互学互鉴、考核排位,形成晒成绩、找差距、争一流的浓厚氛围。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目前,县财政统筹安排每个示范点奖补资金100万元。

二是健全党员带头机制。坚持把党建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推行“党员+”网格化工作模式,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党员包干联系、党员带头落实等机制,使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宣传员、引导员和带头人。以基层党建“三化”和党建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和班子,培育一支活力足、致富能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三是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建立负面清单,清单之外鼓励和引导乡村干部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同时,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综合绩效考评,用好“千里马奖”和“蜗牛奖”,对工作推动迅速、成效突出的,给予通报表扬;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并在验收考评中排位倒数的,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

抓乡风促和谐 推动乡村治理长效常态

一是共建共享,变“被动看”为“主动干”。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组建专门理事会,选举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村民代表、党员干部担任理事会成员,共同议事协商、解决突出问题,确保乡村建设顺利开展。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和主体地位,召开户主会等形式,强化宣传发动、示范带动,引导村民自觉筹资筹劳参与乡村建设。同时,发动杰出乡贤、社会力量在公益事业、纠纷调处、文化挖掘等方面的带动引领作用。如祖籍仙下乡上方村的台湾著名作词人方文山,积极参与乡村共建,在村里建成“文山街”并题词门楼,自己录制小视频进行宣传推介。

二是长效管护,变“一时美”为“长久美”。健全“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和“五定包干”(五定即定范围、标准、主体、模式、经费)长效管护制度,避免出现“只管建、不负责管”“点成型、人就撤、村衰败”等问题。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重要载体,常态化开展创“清洁家庭”、争“美丽庭院”星级评比,切实抓好农村垃圾、生活污水、畜禽污染治理等工作,确保示范点村庄环境整洁如新。

三是移风易俗,变“面子靓”为“里子美”。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挖掘、保护和利用各示范点红色旧址、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建好党员群众身边的“红色课堂”。持续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修订完善新时代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新风。注重善治浸润,建立道德红榜评选机制、家风传承长效机制,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村文化,家风民风乡风更加向善向好,广大村民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增强行为自觉、提升文明素养。


[责任编辑:朱晓]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