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广西-中国改革报看广西,广西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走好党建引领路 乡村善治幸福来

——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长垌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实践
2022-03-03 22:59:19 来源:改广西革网 刘杨春

本网讯 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长垌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金秀圣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以党建引领为主要抓手,全面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工程,对标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 “和谐、和睦、和美”新农村,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文化为纽带、产业为支撑、生态为底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结出了乡村治理的硕果。2020年5月,长垌村民合作社获命名首批自治区级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021年2月,长垌村民委员会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2021年6月,长垌村党总支部委员会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1年9月长垌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先进集体”。


以党建为引领,构筑“自治、法治、德治”组织建设同心圆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长垌村坚持党建引领、党旗领航,注重发挥党管“三农”工作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抓党建工作同乡村治理紧密结合,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治理优势,凝聚起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构筑“自治、法治、德治”组织建设的最大同心圆。聚焦“党建+组织”,深入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行党员分类评星定级管理,开展“党员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活动,试点建立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卡管理制度,建立党员“包片联户”制度,设立党员卫生责任区;在来宾市首个完成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级组织班子,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党组织成为了乡村治理的“主心骨”。 


以“党建+自治”为基,育乡村振兴之花。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一约四会”等基层自治力量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将党的领导与群众广泛参与紧密结合,培育乡村振兴之花。坚持民主选举,顺利完成村自治组织换届选举,通过法定程序选举产生自治组织负责人及其成员;坚持民主决策,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对重大事项决策的主体作用;坚持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建立规范的党务、村务公开栏,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让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坚持民主管理,推行党员“包片联户”制度,设立党员“包片联户”设岗定责公示牌,开展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每一名党员联系一定数量的群众,每月采取上门联系、电话沟通、重点督促等方式,与帮扶群众至少联系一次,对所包扶区域实行包政策宣传、包环境卫生、包治安调解,通过帮思想、帮学习、帮生活,确保包扶片区环境整洁、治安良好、邻里和睦,让团结和谐之花在瑶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 

加强督导,建立“一组三会”制度,即实行自然村重大事务决策由党组织牵头提议、户主(代)会决议、理事会组织实施、监事会监督落实的村民自治新模式,建立长效体制机制,确保村民自治新模式落地生根见成效。


以“党建+法治”为魂,兴乡村振兴之气。村党总支依法行政,领导和支持村经济社会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调处“三大纠纷”和邻里家庭矛盾,理顺家庭关系,维护公序良俗,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妥善处置历史遗留问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利用长垌派出所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契机,挖掘“思源井”精神,设立警民展示厅,村委与长垌派出所结对互助,采取送教上门、联合办班、举办讲座、观看民族团结进步专题片等方式,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除恶扫黑专项斗争,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满意度,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治安良好的社会环境,着力营造“警民一家亲 共唱幸福安全曲”的浓厚氛围,大兴乡村振兴之浩然正气。


以“党建+德治”为梁,筑乡村振兴之厦。抓好党建阵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党建文化长廊,抓好文艺节目排练展演,用真实生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村民成为法治理念、法律知识的传播者和受益者。聚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将党建活动融入道德教化之中,大力弘扬社会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动道德实践养成,自觉易风移俗,传承优良作风,营育良好家风,村立良好村风,建设文明乡风;大力褒奖善行义举,展示弘扬“道德模范”“文明示范户”“最美家庭”等典型先进事迹,讲好身边典型身边好人故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化群众,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涌现出陶雷、李静、庞桂斌、谭海波等一批先进榜样。2021年,长垌村被自治区文联命名为“舞蹈村”,被评为来宾市第八批文明村。


以文化为纽带,搭建“自治、法治、德治”内生治理连心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长垌村以文化为纽带,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的禀赋优势,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培植良好的文化基因,搭建起少数民族地区“三治”内生治理连心桥。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占领德治新风尚高地。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目标,依托金秀圣堂·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和村委党校打造金秀圣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落实实践员,制定实践员守则和实践流程以及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建设集党建、文化、休闲、科普、观光、文明、产业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体验馆”和科普观光区,打造创业创富新基地,占领德治新风尚高地。利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党课讲堂,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讲好长垌故事,促进理想信念、价值理想、道德观念与新时代文明文化有机契合,实现以德化民、以德润村,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巧用“石牌律”,守护民族团结融合阵地。长垌村委主动探索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挖掘大瑶山瑶族文化和处理村内治安及矛盾纠纷传统,创新瑶族人民公序良俗——石牌律,订立规约,镌刻在石牌上,共同遵守。如六架屯利用石牌制度,引入“民族团结一家亲 共建共融乡村兴”新时代文化思想理念,将石牌制度赋予新时代文化基因,用于调处“三大纠纷”和处理邻里矛盾,有效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制定村规民约,以文化人立新规。把“以文化人”作为治村的法宝,制定长垌村村规民约及“四会”组织制度,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村规民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公民道德要求,做好广泛宣传。通过“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和移风易俗倡议书,破旧俗,立新规,摒弃封建思想,倡导科学健康的传统风俗。对萌芽状态的矛盾和纠纷,村干部和“四会”成员主动上门疏导,及时化解。 


以产业为支撑,浇铸“自治、法治、德治” 黏合剂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本;乡村善治,需要“动力源”和黏合剂。长垌村聚焦“党建+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兴产业,壮实体,积极培育乡村善治的“动力源”,精心浇铸“自治、法治、德治” 的黏合剂。聚焦“产业兴旺、强村富民”目标,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基础上,建设来宾市第一个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建成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和就业扶贫车间,示范带动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推动合作社、村企、农户互利共赢。推行“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建立“党总支部+合作社+产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农旅融合体验、灵芝和食用菌种植、科普观光等产业示范点,推动全村集体经济迈上新台阶,产业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2020年长垌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达到105.20万元,是2016年的16倍;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安排29名农民务工,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辐射周边13个村委发展灵芝、食用菌种植业;村集体产业由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由2017年产业收入由零元增加到2020年接近80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0万元,直接带动54名村民在产业园务工,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随着村集体经济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长垌村积极探索激活生产要素、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健全村企结对帮扶资金收益分配制度、公益林收入分配制度、村集体经济奖励机制,调动村民和村干部的积极性,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营造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让农村富起来,让村民钱包鼓起来,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厚植乡村治理的根基,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和 “自治、法治、德治”的黏合剂。


以生态为底色,融通“自治、法治、德治”与“和谐、和睦、和美”枢纽带

长垌村聚焦“党建+生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村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生态为底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推进“三清三拆”和乡村风貌改造,积极发展富有当地特色的生态产业和林下经济,持续加强群众宣传教育,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赋予丰富的时代内容,让绿色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由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为推动“三治”“三和”有融通开辟绿色发展新通道。在“三清三拆”中,村民自发组织,出动人力就地取材,去山里伐竹子、到河里挑运石块,筑起了一批“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在实施长垌“一点四屯”乡村风貌改造中,村民中的一批泥瓦匠,主动请缨投工投劳参加到乡村风貌改造。为巩固乡村风貌改造成果,村委积极倡导“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经济绿色发展方式,发挥好道德规范“软约束”和法律制度“硬约束”的合力,激发和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德治、法治、自治”相统一,引导村民自觉落实保洁员、门前三包责任制、生态保护村民监管等相关约定,通过集体出资、村民集资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村庄环境整治,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真正让农村“美”起来,实现乡村“和谐、和睦、和美”,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长垌村各级党组织注重在联系服务群众上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组织凝聚群众上用心,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助农增收上用力,让人民群众放下了思想芥蒂,下定了必胜信心,对乡村振兴和致富奔小康充满了希望,逐渐形成了一股团结、向上、积极的建设合力,促进理想信念、价值理想、道德观念上的同频共振,构筑“自治、法治、德治”组织建设的最大同心圆。图为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中,面北瓦窑屯党支部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群众中间,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与群众共商产业路建设、乡村振兴和助农增收工作。

 

2021年,村“两委”换届是广大基层党员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长垌村委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换届选举工作全过程、落实到选举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把宣传动员、教育、引导工作贯穿选举全过程,严肃工作纪律,严把“人选关”“审查关”“公示关”“选举关”,依法依规推进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实现了“阳光选举、和谐换届”的工作目标,为乡村治理提供强大组织保证。图为2021年1月18日,长垌村举行党总支换届选举工作现场,党员们正在投下庄严的一票。长垌村成为来宾市首个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村。

[责任编辑:龚成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