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南昌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李美君
2016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强调要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践行“两山论”,加大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不断将其变成“金山银山”,取得了较大成绩,生态优势已成为江西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一、江西“两山”转化的制约瓶颈
我省“两山”转化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两山”转化过程中,社会各界对“绿水青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认识、理解和设计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两山”转化的一套完整体系。
1.“两山”转化路径尚未完全打通。尽管全社会已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但“重发展、轻保护”的理念在一些地方依然根深蒂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提速,持续的开发建设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即使一些具有丰厚生态家底的地区,也还未将“绿水青山”转化成对人口、物流、信息的吸引力和带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金山银山”。
2.保障“两山”转化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安排,然而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由于缺乏配套政策,地方落实存在困难。部门之间存在政策孤岛,横向联动和系统性不强,未能有效发挥整体优势。
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尚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全省各界对于生态产品的内涵认知还大多局限于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源等自然生态资源,而对于自然生态产品衍生出来的生态服务产品、生态文化产品以及有机食品等生态物质产品的理解还不充分。我省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等底数不清,生态价值核算体系还不成熟。
4.“两山”转化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内生动力不足,未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两山”转化市场机制不健全。如生态产品统计和监测体系不健全、自然资源产权边界不清晰、生态产品估价及核算体系不完善、区域之间交易市场不通畅等。
二、对策建议
1.探索建立“两山”双向转化机制。探索“生态+”模式,发展以生态农林牧渔业、生态修复及采掘恢复等为主的绿色农业,以绿色旅游业、绿色餐饮业、绿色文化产业等为主的绿色服务业,推进农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对于生态环境资源较匮乏的地区,通过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布局、倒逼结构转型。强化环境硬约束推动去除落后和过剩产能,严格环保能耗要求促进企业加快升级改造,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入“第一象限”,实现“两山”的转化。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基点,提升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水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抓紧编制实施2030年碳达峰行动计划,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倒逼形成以绿色为底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
2.建立健全产权制度。一方面,全面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全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全覆盖。尽快界定各类生态资源产权主体,明确确权登记的原则、技术、规范等,确保确权登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产权主体权利清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产品“归谁有”“归谁管”和“归谁用”等问题,形成多元化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主体。另一方面,健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制度。通过政府管控或设定限额的方式,积极开展绿色增量、清水增量等责任指标以及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推进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等自然资源权益交易。
3.建立生态产品监测机制。加快构建生态监测网络,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生态资源区域实物账户、功能量账户和资产账户;摸清生态资源存量底数和流量现状,将有关指标作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自然资源基础数据监测,为开展资源资产定价、审计、监管等提供依据。
4.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是建立生态产品监测机制,摸清生态资源存量底数和流量现状,加强对自然资源基础数据监测,将有关指标作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完善生态价值核算机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准确把握经济主体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情况,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生态效益,为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信息基础、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三是创新绿色金融体系发展,设立“两山”绿色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绿色产业发展等绿色发展领域的项目。创新绿色信贷模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的发放力度。积极借鉴“两山银行”“湿地银行”“森林银行”等典型做法,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的模式。
5.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一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市场交易体系,实现“绿水青山”可交易,探索建立市、县两级森林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制度,鼓励生态产品利用型企业参与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解决生态产品市场需求主体缺失问题。二是积极探索生态资源变资本的市场交易机制。在森林、湿地等不同生态产品领域开展资源资产化、证券化、资本化改革。三是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反映生态产品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生态要素价值、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