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广西-中国改革报看广西,广西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覃塘区持续改革创新,中小学劳动教育走前列

2022-01-25 17:07:25 来源:改革网广西 龚真泽

本网讯 覃塘区现有公办中小学157所,在校中小学生共80037人。近年来,覃塘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持续改革创新,在全区中小学敢行敢试,大力推进开展劳动教育,取得了显成效,2021年,覃塘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敢于创新,把劳动教育纳入大教育工作体系

近年来,覃塘区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抓,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来抓,积极主动创新,及时出台《覃塘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覃塘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评价考核细则》等文件,明确要求各校常态化开设劳动教育课,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劳动、家务劳动、志愿公益等活动。


开拓创新,以强力措施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

在推进劳动教育工作中,坚持开拓创新,细化措施、亮出实招,强力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一是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一校一品一特色”劳动基地。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了1000多万元用于劳动基地建设,总面积达到361亩,校均2.3亩,夯实了劳动教育实施基础。多数学校把劳动基地建设打造成了本校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一校一品一特色”的格局。二是走课程化发展之路,不断深化劳动教育内涵。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基地劳动、各种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和社区服务,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增长知识才干。学校结合校情、生情编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研发富有壮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壮乡美食烹饪》、《五色饭的蒸制》、《手工编织--龟粽》等。三是以主题教育活动促师生共同成长。通过开展“劳动追梦,奔向幸福人生”新时代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劳动杯”摄影作品比赛、“做一位幸福的教师”的征文比赛、“劳动美”五一劳动节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教育课程现场观摩活动、劳动成果展览会等系列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让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日常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四是发挥“五老”人员特长,解决了劳动教育教师紧缺问题。聘请“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担任劳动教育指导员,发挥他们劳动知识扎实,劳动技能娴熟、劳动态度端正作用,定期到学校进行指导,培养了学生坚实的信念、扎实的学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五是借力大数据技术,搭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营造和谐共育环境。用企业微信平台实现覃塘区教育局与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直接联通,通过老师和家长在平台上打卡,上传学生参加劳动的图片或短视频,记录学生劳动场景,实现学生劳动过程的监控、记实、追溯与评价。六是党建助力,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开展。覃塘区委教育工委把中小学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系统“先锋集结号”考评内容,定期组织全区教育系统“书记抓党建•在落实”暨覃塘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现场研讨会,通过“党建+”推进我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七是开展“以研促教”劳动课教研活动和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教师在相互学习交流研讨中共同成长,促进了劳动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劳促育,让壮乡义务教育更加出新出彩

 劳动教育的开展,让劳动课堂“活”起来。劳动教育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地点不定,活学活用,魅力无穷。让师生“动”起来。劳动课或课余时间,学生在劳动基地弯腰播种、浇灌、杀虫、除草和施肥;在专题劳动活动中,学生动手擀面,包饺子、做面包,拼水果拼盘;回到家后,学生主动搞卫生、洗菜、做饭。他们自豪地晒出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心得,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劳动积极性。让广大学生、家长“乐”起来。自从开展劳动教育,孩子回家就抢干家务,动手能力强了,懂得感恩了,行为习惯和个人素养也提高了,家长心里“乐”起来了。

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展示了壮乡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社会各界好评。辛勤付出,收获显著,有2个案例作为广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由自治区教育厅向教育部推送。有4个案例被评为“2021年广西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案例”。


持续改革,让中小学劳动教育明片更具特色

覃塘区持续加快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一是科学做好覃塘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发展规划,结合地情、特色,创新开展劳动教育实验工作,形成“一乡(校)一特色”发展。常态化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多元发展智能。在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劳动实践。二是深挖本地乡土特色劳动教育资源引入劳动实践课,开发更多本地乡土特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包括壮族农耕文化(农具、生活用具展)、乡村田园课程(特色产业:莲藕、茶叶、壮药)、“非遗传承”课程(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东龙彩灯制作)等。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师资专项培训工作,争取各方力量支持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聘请劳模、农技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充实师资队伍。各有关部门(农村农业局、科协、关工委等)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指导和培训,选派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学校劳动教育校外辅导员,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四是加大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区政府把劳动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筹措资金支持劳动教育师资聘任、劳技室及劳动基地建设、劳动工具添置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耗材补充等,推动劳动教育全国实验区工作顺利开展。五是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和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申报。通过课题研究和成果申报,提高老师教育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六是建立劳动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必须建立相应制度加以保障。教育部门加强劳动教育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将劳动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并形成包括保障老师与学生安全在内的相关制度。学校要建立劳动教育考核、检查制度,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龚成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