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龙江-中国改革报看龙江,龙江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2022-01-23 22:41:18 来源:中国改革报 记者 袁小峰

黑龙江省政府日前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优化营商环境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3年,全省营商环境便利度显著提升,迈入全国中上游行列;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相适应的更具竞争力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规划》提出,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统领和主线,着力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形成一批具有普惠性、标志性的改革创新成果,奋力从跟跑、并跑到实现超越。要聚焦简政放权,着力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刻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审批质效,坚决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

按照相关制度设计,这些措施包括五方面内容: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健全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全面实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建成权责清单与政务服务事项联动和省、市、县有效衔接的支撑系统,全面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备案事项等各类行政权力清单管理,实现“清单之外无权力”,推进政府部门职责法定化、清单化、标准化。持续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压减微观管理事务,推动行政许可“应减尽减”,取消不必要的备案登记和年检认定,清理与许可目的不相适应和非必要的许可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外,全省自设行政许可事项力争全部取消,原则上不再新设行政许可事项。坚持“以放为原则、以不放为特例”,更大力度向市场、社会、基层放权,提高放权“含金量”,依法下放直接面向市场主体和群众的行政权力事项,同步制定配套保障措施,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坚持“精简、统一、效能、便民”原则,以强化协同联动、整合审批职能、创新审批方式为重点,统筹协调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动行政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推动市、县两级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工作部门,相对集中行使本级行政许可权,全面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枚印章管准营”“一枚印章管数据”,全面实现“只进一扇门、只盖一枚章、办好一件事”。

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信用承诺制。梳理可适用信用承诺制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积极推行“信用承诺+极简审批”模式,有效衔接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合奖惩各环节,构建“信用承诺+全链条监管”审批与监管联动机制。健全完善行政审批信用承诺制规则、标准和程序,形成规则公平、标准公开、程序透明、预期明确、信用监管的治理模式,切实提升行政审批效能,让守信者享受更便利的审批服务,对失信者实行“共享即惩戒”。

深入实施“办好一件事”改革。以市场主体和群众需求为导向,更大力度加快流程再造和数据共享应用,增强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能力,实现更深层次、更加便利的“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推出更多“一件事”主题式套餐服务,实行“一表申请、统一受理、一次办成”,让“跑一次”成为上限、“不用跑”成为常态,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

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深入开展“无证明”改革,逐年压减证明事项,没有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的证明事项一律取消,政府部门、公用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不得向市场主体和群众索要证明事项清单之外的证明材料,能够通过法定证照、法定文书、信息共享、网络核验、政府部门内部核查、书面告知承诺等方式获取、替代的证明信息,不得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规划》提出,要聚焦放管结合,着力提升监管公正性和监管效能。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把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上来,着力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消除监管盲区,补齐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做到监管无处不在、无事不扰,建设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相匹配的全链条协同联动监管体系。

要积极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先导区。《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哈尔滨新区和自贸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建设等。积极支持哈尔滨新区和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赋予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更大改革自主权。持续深化龙粤、哈深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发挥双方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加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经验交流,加快推广复制广东省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共同承担好国家赋予两省合作的改革任务。

《规划》还提出,要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通市场循环和流通大动脉,推进市场提质增效,确保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努力建设公正高效、开放有序、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责任编辑:高宝玲]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