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娟
近年来,四川达州市达川区着眼破解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难题,积极探索“三安”模式,切实推动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
坚持“三联”让搬迁群众安家。一是组织联建让家安得牢。全覆盖延伸党的组织和工作至安置点,通过单建、联建等方式设立党支部和党小组40余个,配套建设党群服务中心42个,选配39名党员担任安置点管理员和点长,通过建立“乡镇挂包领导+村支部书记+安置点点长”三级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日常管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工作。二是党群联手让家安得好。在安置点党组织下组建业主委员会7个,统筹指导制定群众自管公约,有针对性地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通过大力推行党员联系群众明白卡、履行义务行使权利记实卡“两张卡管理”,开设“品德银行”带出新风尚、开展“村民说事”带出新气象,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群众共同参与的治理运行机制。三是资源联用让家安得住。依托就近的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生产生活用具、应急物品等共享角,全面摸排统计周边闲置土地,以流转、合作、参股等方式,按需分配给搬迁群众耕种,同步引进企业主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建设共享鸡圈、鸭圈、猪圈,通过租用圈舍、圈舍入股等方式发展壮大养殖业。
紧扣“三融”让搬迁群众安心。一是服务上融入更贴心。深入推行“达川代办”便民服务机制,在有条件的安置点设置便民服务代办点42处,吸纳64名村社干部担任专(兼)职代办员,组建综合执法队和应急联动队31支,同时在安置群众较多的地方鼓励发展零售、商超等生活服务业态,探索设置相对固定的“坝坝宴”、粮食晾晒等场所,着力解决群众办事、生产、生活等问题。二是活动上融入更暖心。组建“知客宣讲队”开展感恩教育,定期组织庭院夜话、坝坝电影等文体活动,依托家庭医生等资源定期进行养生宣讲和健康体检,广泛开展“文明楼栋”“最美家庭”“卫生户”等评选挂牌活动120余次,采取积分奖励、“红黑榜”亮晒等形式,引导搬迁群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文化上融入更知心。统筹阵地资源建立图书阅览室、棋牌室、活动室等群众公共活动空间,配套完善文体活动场所、体育健身器材等功能设施,充分利用传统节日举办特色民俗活动,鼓励安置点群众通过创作打油诗等文化作品,讲好易地扶贫搬迁故事,打造移民“共同记忆”。
聚焦“三引”让搬迁群众安业。一是产业引导强支撑。坚持“产迁相融”模式,就近培育发展各类扶贫车间8个,积极引进业主盘活“两项改革”后闲置资产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并将安置点所在村(社区)优先纳入中省财政扶持村范围,全面落实财政、项目、土地、金融等政策服务,进一步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安置群众就近就业。二是创业引领促转型。大力实施“乡愁计划”,积极回引本土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根据群众意愿和区位条件,依托安置点空置房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按照“集体+搬迁户+业主”利益分配联结机制,对资产收益进行适当比例分红。三是就业引荐拓渠道。分类建立劳动力资源明细、就业状态账单、培训需求菜单、就业岗位清单“四本台账”,常态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和“一站式”专项服务,扶持和引荐637名搬迁群众在建筑工地、场镇餐饮、超市等长期或季节性就业,并积极开发治安协管、道路维护、绿化保洁等公益性岗位71个解决就业难题。
(作者系中共达州市达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