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3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首届“新时代人民幸福论坛”,并首次发布《人民幸福指数研究报告》。图为现场。(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实习记者 陈荟词 摄)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袁琳
□ 实习记者 陈荟词
1月13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首届“新时代人民幸福论坛”,并首次发布《人民幸福指数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总体来看,我国国民幸福指数整体持续向好。
中国之治的本质是人民之治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呼声更加强烈。“中国之治”为应对这一全球性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之治的本质是人民之治,托举的是人民的幸福。因此,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推进中国人民幸福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幸福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表示。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贯穿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指出,当前,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尹稚强调,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
“‘幸福’,是特别能打动人的两个字,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以幸福为最高目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物阜民丰、安居乐业,百年前仁人志士对新中国的美好想象已经成为现实,人民的幸福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现在又向着目标更为高级的共同富裕时代迈进,并且绘就了蓝图、制定了行动纲领。一系列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出台,已经发出了清晰的信号。”
我国多项民生福祉水平持续提升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吕晓荷介绍,《人民幸福指数研究报告》选取了185组基础数据,其中55%来源于统计数据、45%为新型数据,完成了基于“国民幸福指数”和“人民城市幸福指数”两大应用场景的测算。
其中,“国民幸福指数”应用场景选取了从1978年至2020年的有关指标,展现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总体来看,我国国民幸福指数整体持续向好,随时间发展变化,各板块得分趋向均衡;“社会生活”及“人居环境”逐年向好,体现出影响幸福感的客观条件改善显著。
从人民幸福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来看,国民幸福指数综合得分随GDP总值及人均GDP增长呈逐年上升趋势,证明我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但2006年以后国民幸福指数总分增速小于GDP增速,意味着经济水平将不再是决定人民幸福的最关键要素,也对下一阶段“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工作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报告表明,我国多项民生福祉水平持续提升,硬件设施建设取得飞跃式进步,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对标国际,科研投入、互联网普及、就业稳定性和政府工作效能等都属于我国的优势领域。未来应在提升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及环境质量方面持续发力,向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沿海沿江及省会城市综合得分较高
据了解,“人民城市幸福指数”应用场景对全国283个城市(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等)进行了综合评估。
其中省会及计划单列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杭州市、深圳市、宁波市、长沙市、厦门市、郑州市、南京市、武汉市、广州市、福州市;一般地级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金华市、苏州市、湖州市、温州市、绍兴市、东莞市、台州市、舟山市、镇江市、无锡市。
从分布区域来看,综合得分较高城市为沿海沿江城市及省会城市,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多市名列前茅,表现突出,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引领作用显著;从规模特征来看,超大特大城市幸福感平均水平较高,部分II型大城市排名靠前。
“人口流入较多的城市,幸福指数得分排名相对靠前,如珠海、深圳、杭州、长沙等,可见幸福指数的提升也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了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随后,吕晓荷介绍了浙江、大湾区九城等突出省域的优秀经验,对杭州、长沙、兰州等典型城市进行剖析,指出各个城市的优势与弱项。
同时,报告也指出,整体来看,全面小康目标达成,但仍未有综合得分达到全面优秀水平的城市,在提升人民幸福感方面各个城市都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和重点方向。
据悉,未来“人民幸福指数研究”除了持续发布国民幸福指数和不断扩展人民城市幸福指数的监测范围,还将进一步下沉社区尺度,关注各类人群的特定需求,构建起一个多尺度、多类型、持续性的指标研究体系,以期真实反映全体人民全面需求,有效指导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