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安置区公共服务 助力群众乐业安居

2022-01-17 13:56:14 来源:本网稿件 

陕西商洛市商州区科学编制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规划,不断优化安置点规划布局,易地搬迁社区基础设施、小区功能、公共服务和承载能力整体持续提升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属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革命老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区内“一山未了一山迎”,洪涝和地质灾害频发,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一江清水供津京”,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解决全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区域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途径。商州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科学编制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规划,不断优化安置点规划布局,始终把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移民搬迁安置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易地搬迁社区基础设施、小区功能、公共服务和承载能力整体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824户33,844人,占全区10.261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32.98%,共规划建设集中安置项目45个,集中安置8779户33,649人,集中安置率99.49%,分散安置45户195人,分散安置率0.51%;城镇安置27,386人占总计划的81.04%,中心村安置6407人占总计划的18.96%。到2019年底,全区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住房钥匙全部交付到户并完成简易装修,易地搬迁实际入住率达100%,易地扶贫搬迁旧宅全部腾退复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计划全面完成,为全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做法

在妥善安置易地搬迁群众后,如何确保安置地具备产业发展潜力和扩大就业创业,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成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关键。商州区坚持服务群众、服务脱贫攻坚大局,充分发挥底子清、情况明的优势,立足不同类型安置区资源禀赋和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社会融入、拆旧复垦复绿、权益保障等工作,着力解决好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难点问题,着力促进搬迁群众尽快完成心理调适、社会适应、生计转型和生活融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补齐社区配套公共设施短板。一是全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以来,商州区农房局依托中心城镇,结合城镇现有配套设施,合理布局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同步规划建设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沙河子、大荆、腰市、刘湾、杨峪河镇等一批移民新区相继建成,随着2.7万名易地搬迁群众进城入镇,扩大了城镇规模,优化了城乡发展格局,激发了城乡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助推了全区城镇化进程。二是全面补齐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依据《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公共设施建设技术导则》,全面核查易地搬迁社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短板,列出任务清单,落实部门责任,明确完成时限,2020年计划建设的15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尤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积极争取补短板项目资金1662万元,坚持以项目质量和工程安全为前提,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进补短板项目建设进度,牵头实施的5个补短板项目于2020年9月底前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三是优化安置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按照“迁出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管理房和人”的原则,积极协调公安部门为跨镇、跨村安置未办理户口迁移的8698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办理发放“居住薄”,组织人社、医疗、卫健、科教体、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出台有关政策性文件,搬迁群众养老、医疗、社保、教育等权益保障基本衔接落实到位,及时为搬迁群众提供有效、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

加强服务管理,加快促进群众融入新社区。一是规范移民社区治理。商州区加强和规范移民新区治理,将45个易地搬迁社区全面纳入村(社区)管理体系,深入推进“三建三带”,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搬迁社区后续帮扶作用,增配村(社区)干部25名,新成立刘湾仁合、杨峪河楚山社区党支部2个,融合型社区党支部10个,设置安置点党小组30个,45个移民小区健全了村(社区)、安置点、楼宇3级治理网络,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落实旧宅腾退政策。在加强搬迁入住后续服务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搬新腾旧”政策规定,应腾退的8419户已全部腾退、可拆旧复垦的7136户已全部复垦,“两头占和两头跑”顽疾得到根本性解决。包装易地搬迁旧宅腾退增减挂钩项目1个527.62亩,涉及杨峪河镇、金陵寺镇、腰市镇、大荆镇4个镇69个行政村1654户1313个地块,均已复垦为耕地,增减挂钩项目已于2020年10月16日经市级立项,将为易地扶贫搬迁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强社区物业服务。全面推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物业管理模式,增设保洁、物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338个,制定印发《商州区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前期物业管理及服务指导标准》和《商州区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物业服务管理考核办法(暂行)》,45个集中安置社区物业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四是不动产登记加快推进。积极对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在前期登记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商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及不动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在所有移民小区发布登记公告,明确登记范围、调查时间、办理程序、提交资料等内容,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不动产颁证首次登记和转移登记工作稳步推进,为搬迁群众吃下一颗“定心丸”。

加强后续扶持,强力助推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商州区从脱贫攻坚工程启动伊始,就高度重视建档立卡群众后续扶持工作,在安置项目推进中坚持“社区与园区建设双靠近”,在主导产业建设中坚持以光伏、食用菌、劳务、菊芋为主的“4+X”主导产业,着力推动产业园区、社区工厂与搬迁安置点建设同步配套,着力引导搬迁群众参与发展“4+X”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增强贫困搬迁群众自我造血功能,确保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生活有保障。一是资产收益做保障。自2016年10月以来,累计投资约5亿元,建成总装机容量62.73兆瓦的光伏扶贫电站60个,全区符合条件的7143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通过承担公益岗位和参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户均认领3000瓦,户年均收益2500元左右。二是就业帮扶促增收。通过“雨露计划”和“人人技能工程”项目,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开展实用技能和创业培训,2020年开展就业创业培训1886人、开展线上培训1023人,发放就业培训交通生活补贴19.34万元,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1门~2门实用技能。认定就业扶贫基地、社区工厂23个,带动就业2437余人。加强苏陕协作,引导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在城镇集中安置点开发公益岗位,优先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从事社区环卫、安保、设施维护等工作,近2000人通过公益岗位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全区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15,140人中已就业15,073人,占比99.6%。三是依托园区抓产业。通过森弗、康城药业、脱贫产业示范园等产业园区带动周边搬迁群众发展“订单式”农业产业。全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配套产业基地63个,实现易地搬迁安置区(点)周边产业基地项目配套全覆盖。2020年对符合享受政策的2910户特色产业经营户发放扶贫补贴资金510万元。通过62个食用菌产业基地带动资产性收益分红搬迁户6395户。依托数字化菊芋制造中心项目,全区种植菊芋4万余亩,贫困易地搬迁群众通过菊芋种植年增收1500元~2000元。

经验总结

加强领导是保障。商州区委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慎终如始,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字号”工程,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行“镇(办)党委书记担责、镇长(主任)挂帅”的领导机制、“月督查通报、季点评曝光”的考核激励机制和“挂钩市考、同奖同罚”的奖惩兑现机制,确保了易地扶贫搬迁顺利、有序推进。

精准统筹是核心。易地扶贫搬迁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精心组织做好安置住房、配套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要依据不同安置方式,扎实推进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后续发展工作,确保实现稳定脱贫,是脱贫攻坚战必须攻克的一座艰巨的“堡垒”。商州区农房局在商州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精准搬迁、精准安置、精准施策”,强化全面统筹,5年建设任务在3年内全面完成,核心经验有以下三点:一是精准确定对象。搬迁对象必须是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区域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商州区农房局利用半年的时间核实调整易地搬迁对象,系好了搬迁工作的“第一粒纽扣”;二是科学规划选址。因地制宜精准做好安置方式选择和安置区规划,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确保安置地具备产业发展潜力和就业容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这样才能保障搬迁群众稳定脱贫、逐步致富;三是强化后续扶持。不论迁出地还是移民社区都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承载地,后续扶持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商州区在易地搬迁工作之初,就认真贯彻“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要求,及时将工作重心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脱贫”转变,兼顾安置地和迁出地,统筹谋划迁出地林地保值增值、生态治理、振兴开发,迁入地产业、就业、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等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后续扶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资源整合是关键。只有合理整合各类项目,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聚焦效应,让搬迁群众受益最大化。也正是因为商州区委、区政府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向易地搬迁社区转移,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才得以压茬有序推进,梯次制定落实年度减贫计划,“易地搬迁一批”和脱贫攻坚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