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底色 引领巨龙起舞

2022-01-12 16:17:55 来源:本网专稿 

——上海市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六年综述

近年来,上海市崇明区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围绕打造“鸟的天堂”目标,切实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改善并趋于稳定,自然湿地保有率达到45.17%。(崇明区发改委供图)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赵庆国 鲍筱兰

隆冬时节,在上海市崇明区东滩湿地,一片片芦荡随风起舞,不时有白鹤苍鹭在草丛间翻飞。透过淡淡的薄雾,长江南岸林立的楼宇影影绰绰,依稀可辨。眼前的大江,远处的都市,江风海韵,涛声霓虹,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上海古朴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奇幻之美。

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处,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我国第三大岛屿。作为上海面向未来最重要的生态发展空间,崇明岛以不足市域1/5的国土面积,为全市提供了约40%的生态资源和50%的生态服务功能,保护了长江河口的原始生态系统。近年来,上海市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致力转变发展方式,出台了《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一系列文件法规,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按照“生态立岛”理念,崇明矢志不移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坚持人口规模、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三个管控”,建立空间留白机制,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典范。

打造世界级生态岛

位于崇明东端的东滩湿地,江海相连,水天一色。这里设有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241.55平方公里,初心就是保护北半球南来北往的迁徙候鸟。

近年来,崇明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围绕打造“鸟的天堂”目标,切实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保护,坚持守护优质滩涂资源,系统开展滩涂自然湿地生态修复,灭除外来物种互花米草达95%以上,逐步恢复了芦苇、海三棱藨草等物种,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改善并趋于稳定,自然湿地保有率达到45.17%。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从2000年的7种提高到2020年的14种,鸟类种数从2000年的98种增加到2020年的298种,每年有上百万只候鸟在崇明东滩栖息繁衍、过境越冬,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7种。

崇明作为长江门户,岛内水网密布,空气清新洁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造福了野生鸟类,也为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位于崇明区长兴岛的青草沙水库,承担着上海一半以上的水源供应量,是上海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受益人口超过1500万人。

保护与开发,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在崇明巧妙地实现了和谐统一。一方面,崇明坚守生态底线,积极巩固提升水、土、林、气、滩涂等生态资源品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当好上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另一方面,崇明自觉将生态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将老百姓守护的绿水青山变成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2016年以来,崇明区坚定不移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逐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旅游服务为先导、创新经济为主体、绿色智造为支撑的生态型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崇明生态农业,一直坚持“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原则,在农业生产上运用了很多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农产品优质优价,创新了无化学肥料、无化学农药的“两无化”农产品体系。崇明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如大米、清水蟹、白山羊、翠冠梨、优质柑橘等,正逐步成为长三角区域的抢手货。

优美的自然生态,秀丽的田园风光,做大了崇明的全域旅游。现在,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源源不断的客流就会从周边地区来到崇明度假。以高品质旅游、特色体育、活力康养为代表,许多绿色产业正在蓬勃兴起,让好风景转化为新经济,让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长江禁渔 协调联动

大江奔流,鸢飞鱼跃。自古以来,长江入海口就是洄游性鱼类和定居性鱼类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是长江渔业的主战场,自然也是“十年禁渔”的硬战场。

记者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渔业管理处了解到,2018年以来,上海192艘长江捕捞渔船和194名捕捞渔民全部退出捕捞生产作业。截至2020年底,已实现退捕渔船捕捞许可证100%回收、退捕渔船100%拆解、捕捞网具100%回收销毁、退捕渔民100%纳入社会保障、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100%就业等五个100%,率先全面完成了退捕任务。目前,长江上海段已实现无捕捞渔船、无捕捞网具、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和清船、清网、清江、清湖等“四无”“四清”目标,非法捕捞得到有效遏制。

上海实施全面退捕禁捕,起步早,基础牢,不仅时间上先于国家统一部署的“禁渔令”,而且联合上下游、左右岸,联动监督、协同立法,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了长江禁渔“打非断链”制度性铜墙铁壁。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组织推进长江禁渔长三角联动监督、协同立法工作,通过了关于促进和保障上海市做好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为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动开展长江禁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上海高院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为长江十年禁渔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为长江“十年禁渔”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同兄弟省份农业农村厅积极会商,构建长三角三省一市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联合联动执法机制。

强化交界水域共管共治,落实各方主体责任,织密织牢“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执法监管网络,加快形成“人防+技防”相结合、“水上+陆地”相呼应、“上下游、左右岸”相协调的禁捕体系,严格依法查处惩治各类非法捕捞和市场销售加工非法捕捞渔获物违法行为,彻底斩断非法捕捞、运输、销售长江野生水产品的黑色产业链。

同时,上海还积极创建长江禁渔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打击非法捕捞机制,开展铁腕整治,合力挤压非法捕捞、运输、交易活动空间。

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执法监管效能。运用雷达、光电、无人机等信息化技术,建设长江禁渔智能化管控系统,采用水、陆、空、天一体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管控方式,提升长江禁捕执法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强跨部门协同作战和联动执法,确保长江口禁渔管控全覆盖、全天候、无死角。

加快执法装备建设,打造快速反应执法队伍。市政府拨出专款用于购置多艘长江执法高速船艇和无人机、红外夜视仪等执法装备。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推进长江禁渔执法码头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长江禁捕执法指挥中心、执法保障用房、后勤仓库以及各类辅助设施。

落实“三大行动”。一是“清船”,全部清除沿江沿海“三无”船舶(艇、筏),驱离长期滞留上海的外来渔船,并持续动态清零。二是“净岸”,完成沿江沿海所有港汊、闸口的封闭式管理,全面清除滩涂、港汊、闸口、芦苇荡等区域的渔具、网具和矮围。加强外来人口综合治理,斩断为非法捕捞提供生活生产便利的岸上服务链。加强保护区管理,杜绝“三无”船舶、外来渔船停泊、隐藏。三是“打非”,聚焦鳗苗、刀鲚、中华绒螯蟹汛期等重点时段,重拳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下一阶段,上海将在巩固前期工作成果基础上,持续保持“江上打、水上查、陆上堵”高压态势,深入打击涉渔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实现长江口水域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巡控。

加强水源保护 建设科创中心

水,是上海城市的灵魂,更是她的发展命脉所系。

作为上海母亲河的苏州河,又名吴淞江,起源于太湖瓜泾口,一路曲曲弯弯,穿行于上海寻常巷陌,最终汇入黄浦江。苏州河全长125公里,在上海境内53.1公里,旧称“沪渎”,上海简称沪,即由此出。

苏州河孕育了近现代上海文明,却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工商业无序发展,被污染得黑臭腥臊,几无生命迹象。严重污染的苏州河,成为上海一块心病,居住在两岸的300万市民都不敢开窗。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场治理苏州河的持久战打响了。实施河长制、湖长制以来,上海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为引领,联合江苏、浙江摸清188条段省际界河(湖)情况,深入开展协同治理,全力推进河湖整治。经过不懈努力,中小河道全面消除了黑臭和劣V类水体,一条碧水悠悠、两岸绿柳依依的苏州河又回到了上海市民中间。数据显示,2021年前11个月,全市地表水优良断面占比75.5%,无劣V类断面;中央对上海2020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为优秀,全国排名第一。

吴淞灯塔,位于黄浦江汇入长江的吴淞口最外端,是各类船舶进出黄浦江的重要助航标志,也是上海滩百年风云的一个历史见证者。吴淞灯塔站立的地方叫宝山,一座因港而兴的工业城区。

宝山,这个曾以重工业名扬天下的城区,如今已实现“由重变轻、由硬变软、由短变长、由黑变绿”的转变,让宝山这个传统老工业基地在转型之路上不断跑出“加速度”。

宝山的华丽转身,正是上海近年来不断通过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发展,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注入新动能的缩影。长江经济带建设六年来,宝山区为国家战略担当使命,谋定快动,加速推进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

重点板块转型迈入快车道,南大智慧城通过综合整治实现“脱胎换骨”,全区累计关停高风险高污染等企业3000多家,近6平方公里土地整体收储,控详规划获批,总投资近400亿元的52个项目集中启动,百米双子塔楼结构封顶。吴淞创新城建设规划获批,两个1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加速建设,上海美院项目顺利启动,外环以南9平方公里完成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成功获批全国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累计接待邮轮2269艘次、旅客1419.6万人次,一举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功能板块。

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加强制度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强化督查考核,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更大格局。同时,直面问题、攻坚克难,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大保护要求,促进督察反馈问题更好整改。构建“1+1+3+10”污染防治攻坚体系,滚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五年规划,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污染防治计划,开展十大专项行动,即优“化”、治柴、绿通、减硝、消重、净水、清水、清废、增绿、绿农行动。滨江示范段全线贯通,“三个美丽”持续深化。开展“五违”整治,累计拆除违法建筑3000万平方米,536个部队“停偿”项目顺利完成。新建绿地517公顷,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PM2.5累计下降40%,AQI优良率居全市第四。

六年的探索实践,为宝山这个重化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继往开来积累了宝贵经验,宝山转型已经迈出坚实步伐,但仍有很多大事难事需要“十年磨一剑”。宝山干部群众表示,必须保持定力和韧劲,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朝着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目标不断前进。

共饮一江水 巨龙入海流

滚滚长江宛若一条巨龙,蜿蜒6300多公里,为中华大地勾画出一道黄金腰带。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正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所在。上海,既是长江生态环境的守门员,也肩负着引领长江经济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龙头重任。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江保护法》贯彻落实工作,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突出位置,全市各部门各地区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完善规划政策实施体系,聚焦基础工程、关键工程,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着力增强生态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是强化规划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发布实施了《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25)》《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明确全市划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大类293个单元,初步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从岸线、河段、区域和产业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强化综合管控机制。二是加强资源保护,推动生物多样性恢复,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面实施节水行动,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和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三是加强水污染防治,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农业面源、船舶、固体废物监管和污染治理。四是强化政策实施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修复,成立禁渔专班,组织开展“清船、净岸、打非”三大行动,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加强林业湿地、水生态保护修复。五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绿色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重污染企业调整,发布实施了《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更新了《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和淘汰类(2020年版)》,坚持锁定区块、项目、时间和责任主体“四个锁定”,瞄准“三高三低”企业,提升沿江环境的整体优化和产业升级,落实优“化”专项行动,推动化工企业向合规园区集中集聚,持续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一系列持之以恒的努力,推动长江上海段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175.8万亩,森林覆盖率18.49%,圆满完成“十三五”造林和森林覆盖率目标,万元GDP用水量1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4立方米,分别较“十二五”末下降38.7%和35.8%,全市建成市级绿色工厂100家,绿色园区20个,开发绿色设计产品116项,打造绿色供应链11条,其中,26个绿色设计产品、3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获得工信部授牌。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近年来,上海持续提升城市能级,深入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建设,集聚了完善的要素市场和一大批跨国公司总部,形成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空港、海港、口岸、保税物流园区等共同构成上海世界级枢纽地位。上海借助自己在成熟市场、科技创新、资金人才、品质生活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在城市精细化管理、垃圾分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自贸区建设、科技创新、区域协作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积累了很多共性经验,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参与国际竞争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强力支撑。

今天的大上海,商贸繁华,市容整洁,人民安居乐业,意气风发。站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上,上海正在以更大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动重点区域整体转型,向着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努力担当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