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盘活闲置宅基地 建设美丽新乡村

2022-01-12 20:43:13 来源:中国改革报 

四川西昌市通过腾退宅基地用地指标、废旧闲置宅基地再利用、发展庭院经济等模式,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环境美起来、乡村产业旺起来

□唐元龙 朱婷

“以前都是泥巴路,现在变成了石板路。而且,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和家人在一起更轻松,收入还翻了一番。”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村21岁的肖文芳感慨道。

近年来,像肖文芳这样返乡工作、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这得益于西昌市开展的宅基地制度改革。2020年9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将西昌市纳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西昌市成为四川省三个自治州中唯一进入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县市。

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西昌市农村三项改革(田长制改革、“三变”改革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项改革开展以来,西昌市通过腾退宅基地用地指标、废旧闲置宅基地再利用、发展庭院经济等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西昌本地乡村发展的路子,农村环境美起来,乡村产业旺起来,老百姓钱包也切实鼓了起来。

腾退土地,闲置宅基地成产业发展“根据地”

葡萄产业是西昌市安宁镇的特色产业,年产值可达约5.5亿元。随着种植规模日益扩大,安宁镇葡萄产业逐步走向深加工道路,产业链延长势在必行。

2019年,西昌市以原西乡通生农业公司、凤凰村、三百村、柏枝树村和原安宁镇五堡村、杨家村、民运村、土坊村、源兴村为依托,成功建成西昌市现代农业(葡萄)产业园区,葡萄加工如酿酒等产业得到发展。然而,发展瓶颈也随之而来:产业链不断延伸,加工所用建设用地从何而来?

随着宅基地制度改革“退出模式”实施,这一难题迎刃而解。“退出模式”是指,按照《西昌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探索通过村庄规划调整,实施村庄整治、土地整理、人居环境整治等综合治理,盘活闲置宅基地,将农户闲置的老旧房屋进行整理清退。原宅基地复垦后,将退出指标进行集中规划,转化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2021年7月,安宁镇一座座老旧房屋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倒下。经过清查,安宁镇共清点腾退出5村32户15.09亩宅基地。其中,三百村的4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共10.59亩在西昌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并顺利摘牌。

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这些闲置多年的土地大放异彩。据介绍,摘牌的企业西昌通生汇枫文旅有限公司将跟进投入近80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葡萄园区,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都市农文旅示范项目。

“未来,剩余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将集中使用,用于建设发展葡萄产业急需的冷链物流等农产品加工运输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安宁镇副镇长马渝谈道。

这一举措解决了困扰许久的土地使用性质问题,对安宁镇葡萄产业发展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同时,也给村民带来不小的收益:一方面,通过交易,村集体经济纯增收预计达28万余元,村民收入可达56万余元;另一方面,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带来的劳动力需求也给村民提供了务工岗位,村民收入日益增加。

据了解,对于剩余的4.95亩建设用地指标,安宁镇将发动15个村(社区)征集优质农业产业项目,优中选优,推动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项目,将这些闲置宅基地指标变为产业发展的“根据地”。

发展产业,老旧农房变财富“源泉”

泸山下,邛海旁,保存着丰富历史文化印记的大石板古村屹立了600余年。一年前,这里还伫立着稀稀拉拉的泥土平房;如今,这些房屋经过改造提升,变成了舒适、整洁的民宿和旅游景点,成为许多游客的打卡地。

坐落在邛海之滨,大石板村发展旅游产业有着天然优势,而宅基地制度改革成了发挥这一优势的契机。改革实施以来,大石板村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积极探索流转经营、入股经营、委托经营、自主经营、挂靠经营等模式,参与宅基地制度改革,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闲置宅基地和老屋约10万平方米,让沉睡的“老宅”变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法宝。

据介绍,通过宅基地流转经营,这些闲置土地每平方米每月租金可以达到18元~28元,平均每户每年增收达9.8万元。

改革不仅带来了直接收益,也给村民致富谋出了新路子。今年26岁的周世俊是土生土长的大石板村人,前些年一直在西昌城内打工。2021年,他看到自己家乡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决定返乡创业。周世俊和同村几个志同道合的村民,共同租下村集体改造后的小楼做起了餐饮生意。自7月开业以来,这个集中餐、下午茶为一体的小店平均每月营业额达15万元。“现在的收入比之前打工翻了一倍,相信以后的发展会更好。”周世俊开心地说道。家乡的发展让这个朴实的小伙儿尝到了甜头。

立足宅基地制度改革,大石板村将开展乡村振兴第二期工程建设,以保留古村文化和村落原貌为核心,投入5亿元进行村落“保护、改造、建设”,建立“山、水、林、田、路”立体的传统村落体系,实现古村“活化”。

宅基地制度改革在“地”上进行,就需要因地制宜。在安宁河谷另一边,樟木箐镇将腾退出的宅基地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原则,引进社会力量,引导村民建设精品果园,发展庭院经济;安哈镇依托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建设农民公寓解决自主搬迁户住房安全问题;佑君镇整合成昆复线建设拆迁安置、土地增减挂等项目,探索新型集镇社区建设的新模式……一颗颗播种在土地上的种子,正在西昌市蔚蓝的天空下成长出幸福乡村、美丽田园的甜美果实。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