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贵州-中国改革报看贵州,贵州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水美贵州开新局 水利建设谱华章

2022-01-10 20:07:34 来源:改革报-改革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讯(华时政)1月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水美贵州开新局”新闻发布会。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开禄,一级调研员蔡华频等向媒体介绍了贵州水利建设发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关心的问题。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服务国家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协同发展和能源保障等战略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贵州地形破碎,喀斯特岩溶发育强烈,山地和丘陵占了国土面积92.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历史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石漠化现象较为突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再加上历史欠账,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率低,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仍然是贵州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也是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十三五”期间,贵州持续加大水利投入,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686亿元,解决和巩固提升了740.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开工建设336座大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是贵州历史上水利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受益范围最广、改革程度最深的五年。

“十四五”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代化水利建设的新需求,贵州水利仍需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构建满足“四化”建设需求的大水网保障体系,全力破解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启动水利“百库大会战”,新开工骨干水源工程项目25个,(大型1个、中型3个、小型21个),其中大型的观音水库、夹岩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下闸蓄水,新增年供水保障能力5.77亿m³,全省供水保障能力已达132亿立方米。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29平方公里,组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72个,综合治理长度474公里。“十四五”省级层面的各类涉水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出台《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2年全省水利工程基本实现有偿供水。成功应对16次强降雨天气,全省各类水库无一发生险情,无人员伤亡,无重大经济损失。35名省级河长带头巡河,全省超21000名河长参加巡河活动,现场解决1860个问题。组建18支600余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督导队,深入一线开展问题排查,督导各县(市、区)整改销号,有力有效推进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对贵州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中,全省用水总量、用水效率5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控制指标要求。 

投资计划执行有力 水利规划编制有序推进

2021年,全省上下采取向上争、向内挤、改革引、向外融、主动盘等方式,多措并举筹措水利项目建设资金,全力以赴抓项目建设,千方百计稳投资。全年共计落实水利投入317.58亿元,完成全口径水利投资272.90亿元,其中500万元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64.66亿元,超额完成200亿元的年度目标任务。

规划编制方面。完成《贵州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已按程序送审,《贵州省“十四五”水及水产业发展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复。同时,着眼于未来10~15年全省水安全保障需求的《贵州省水安全保障规划》,已完成规划送审稿,其它水利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推进。

统筹大水网布局 加快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贵州省水资源总量106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前列,但开发利用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十四五”期间,将通过建水网、补短板、激活力、强管理等有效措施,推动水利向更加安全、更可持续、更高质量、更有效益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和保障。

“十四五”期间,贵州将重点推进黔中水网和黔西北水网建设,同步推进其它区域水网建设,为构建贵州大水网奠定基础。目前,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投运,干渠于2018年1月28日向贵阳试通水,电站已正式并网发电。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已于2021年12月28日正式下闸蓄水。另外,马岭水库于2019年4月29日完成蓄水验收,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于2020年12月29日完成蓄水验收;凤山水库于2021年4月19日通过截流验收。观音水库已于12月31日正式开工。

目前,全省在建409座中小型水库中,183座水库已蓄水验收并初步发挥效益,52座水库大坝主体施工已完成,79个工程正在进行大坝填筑,95个工程正在开展施工进场准备、三通一平、坝肩开挖等工作。

大水网建设的整体布局可以概括表述为“一核四区”。一核即黔中水网。以黔中水利枢纽、夹岩水利枢纽、黄家湾、红枫湖等水库和洪家渡、普定等水电站及乌江、三岔河、六冲河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水网,形成南北两条输水主动脉,南部以黔中调水为主,北部以夹岩调水为主,统筹解决贵阳贵安、安顺、遵义、毕节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四区即黔西北、黔西南、黔东南和黔东北四个区域水网,大水网建成后,将形成立足黔中,辐射全省的系统治理体系,保障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也能用上干净水、放心水。

巩固农村饮水安全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挂牌督战等专项行动,共解决和巩固提升740.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现行标准下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今的贵州农村群众,找水、等水的窘况已成为历史。

统筹水源工程配置。优先利用已建水库、引调水等骨干水源工程作为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加快推进配套输配水管网建设;新建水源工程要综合考虑农村供水规模、村庄与人口变化、供水能力等因素,注重水源和管网连通,提升水源调度能力和优化配置,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人口分散区域,因地制宜补充工程供水水源,辅以应急供水措施,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

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统筹规划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区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建设,其他区域,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和设施,降低管网漏损,解决农村供水的“卡脖子”问题。实施小型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合理减少单纯依靠小水窖方式的供水人口数量。

强化水质保障。抓好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健全完善水质巡检制度,建立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水利等部门水质监测数据共享制度。

提高工程管护能力。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州)以县域为单元,建立健全统一的农村供水管理服务机构,健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水费收缴,提高供水单位运行管护能力。

2020年,针对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最后“顽疾”,贵州启动脱贫攻坚挂牌督战行动,组织18支督战工作队1087人深入一线,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四项指标”和工程管护要求,逐个工程排查、建账,逐个整改销号。2020年6月底,现行国家标准下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

2021年,省级18支巩固督导队600余人继续深入一线,在现行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的基础上,以国务院大督查和省委专项巡视为契机,进一步压实农村饮水保障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确保问题动态清零。针对发现的工程类风险隐患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短期能整改到位的已立行立改,短期内不能整改完成的,11月20日前已有阶段性成果并争取在今年1月底前整改完成。对需要长期整改推进的,在实现“稳定水源”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农村供水长远发展,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统筹解决。 

加强水生态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

贵州高度重视水生态的保护,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加大立法保护力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将水资源和节水重点指标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测评,通过细化水资源约束性指标管控,持续规范取用水管理等有力措施,全力推进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

加强生态流量管理。全省列入水利部名录的32条重点河湖全部完成生态流量目标制定,联合生态环境等四部门建立生态流量协作机制。同时根据已印发的乌江、舞阳河等重点河流生态流量管控目标和保障实施方案,持续加强生态流量监管。针对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进行实时监测、预警提醒、巡查管理,建立联动管理机制,针对发生预警的断面启动核查。全省有生态流量泄放要求的小水电站全部完成泄放设施改造和监测设施安装,对小水电生态流量情况开展实时监管。截至2021年11月底,我省列入水利部重点监控的重点河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全部达标。

指导开展水生态保护。都匀市清水江剑江河段水生态修复与治理项目已开工建设,被列入全国150个重大水利项目,也是全国首批水生态修复项目之一。组织六盘水三岔河水生态修复等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国家发改委绿色生态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完成都匀三江堰水生态保护教育基地建设,承办了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保护河湖生态·践行生态文明”主题论坛,推广展示了贵州省水生态建设成效。

同时,加快龙里、黔西、江口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进程,改善农村水系面貌和人居环境。在认真总结榕江、贵定两个以奖代补工程试点县3年工作基础上,联合省财政厅起草了《贵州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工作实施办法》,在全省范围推广这一成功建管模式,发挥政府投入的撬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提升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

此外,贵阳、黔南、黔西南3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并通过水利部和省政府验收,共创建了清镇、平坝等12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生态渔业产业有长足发展。

省水利厅和生态渔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按照“好水好鱼、优质优价、丰产丰收”和“面向全国市场打好特色牌、面向游客市场打好融合牌、面向百姓市场打好成本牌”的思路,协力推进生态渔业发展。

产业发展年度目标如期完成。根据行业调度数据,2021年底,全省实现水产品产量29.64万吨,完成率114%;渔业产值82.84亿元,完成率129%;湖库生态渔业面积75.65万亩,完成率100%;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80.16万亩,完成率100%;实现鲟鱼产量2.71万吨,完成率138%。

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贵州把生态渔业列为全省重点推进的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坚持走“放鱼养水、人放天养、以鱼净水”之路,全省上下聚焦湖库生态渔业、稻渔综合种养、冷水鱼健康养殖等,全力打造全域生态鱼产业链,贵阳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等地分别建成一批池塘内循槽、异位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铜仁市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建设,建成100亩以上集中连片稻田渔业示范基地70个。

产业品牌建设逐步夯实。黔湖、黔梦、黔鲵、黔将军、百姓友等一批生态渔业品牌产品进入超市,端上居民的餐桌;月亮湖、万峰湖、光照湖、三板溪等湖库生态鱼,先后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播州乌江鱼”“剑河稻花鲤”“锦屏腌鱼”“从江田鱼”“正安娃娃鱼”先后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21年,万峰湖生态鱼取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贵水黔鱼”“贵州鲟鱼”“贵州稻花鱼”“贵州湖库鱼”“贵州土著鱼”等公共品牌建设初具雏形,贵州生态渔业十佳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十佳渔品牌”“十佳生态渔场”“十佳地方特色鱼菜品”,为贵州省生态渔业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贵水黔鱼有机花鲢“鸿运当头”亮相2021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深受好评。黔西南州以“万峰生态鱼”和“光照湖生态鱼”为代表带动全州生态环保、绿色有机农特产品进入重庆、上海等市场,有效带动了该州生态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贵州将优化完善生态渔业空间格局,加快生态渔业相关规划编制;加快转变生态渔业发展方式,完善生态渔业相关政策,争取到“十四五”末,全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生产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进一步优化,科技支撑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保供给、促增收更加有效,“好水好鱼、优质优价、丰产丰收”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渔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把生态渔业打造成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乡村产业振兴示范样板。

[责任编辑:罗小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