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市翠屏区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不断将改革“愿景图”变为“实景图”
翠屏区安石村风光 叶昌荣摄
“在春季用工高峰期,我们这里采茶工人能达到500人左右,每天的用工支出有7万元左右。”12月14日,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狮子村金坪组,返乡创业农民工陈历禄带着30多位工人采摘新鲜茶叶。他创办了宜宾金白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发展壮大与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带来的红利密不可分。
陈历禄所在的狮子村依托2万余亩茶樟,与周边中元村、四方村、王庙村捆绑“出拳”,引进大型农业企业,打造三大农业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600多户,人均年增收达12,000余元。
在翠屏区,像狮子村这样集中连片统一规划、把两项改革“后半篇”做出规模效应、增加改革“附加值”的典型还有不少。
翠屏区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以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坚持把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与翠屏“十四五”规划深度融合,按照“122”思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将改革的“愿景图”变为“实景图”。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7.37亿元,其中农业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
盘活闲置资源
释放乡村新潜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资源要素流动缓慢的局面依然未得到全面改变。
如何乘着两项改革的“东风”破局?翠屏区意识到,只有实现闲置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才能释放乡村潜能,增加农民收入。
家住李庄镇高桥村的黄永秀如今的生活印证了这一事实。
60多岁的黄永秀一人居住在一楼一底27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两个儿子成家后都在外地工作,常年闲置出多余的房屋。在高桥村村委会的帮助下,她将房子一楼流转改造成农家乐,每年租金有24,000多元,再加上农家乐帮工每月3000元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如今每年收入能达60,000多元。
“以前在家干农活,收入不高还累人。现在把家中多余的房屋出租给别人办农家乐,光一年的租金就比以前的收入多两倍。”她笑嘻嘻地说。
“收入高,老百姓的日子就过得幸福,这就是我们改革的目的。”翠屏区两项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翠屏区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域,在改革中,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有效解决了农村宅基地长期空置、房屋长期闲置的问题。自2020年颁发全省首张农村宅基地和住宅经营权证以来,镇村闲置公有资产总体盘活率100%。
安垚文化旅游公司相关负责人感受颇深。试点改革充分撬动了安石村的闲置资源,吸引了社会资本参与,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两项改革后的安石村,与之前有着天壤之别,通过“四方共建”,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变成了“产业深度融合、改革集成样板、成效集中展示”的现代乡村新样板,不仅让村里有了好风景,村民也看到了好“钱景”。
促进产业集聚
推动发展高质量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重点保护区,翠屏区始终坚持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决策作为产业布局的一个“指挥棒”。如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翠屏区来说是一道命题,更是一道必答题。
因茶合镇的金秋湖镇就是这一生动实践。
2019年,由原邱场镇、明威镇、王场镇合并的金秋湖镇,打破了镇域壁垒、拓展发展半径、优化空间布局,发展资源得到有效融合。
金秋湖镇副镇长黄玲介绍说:“两项改革之前我们根本不敢说是早茶核心区,因为每个镇都有茶叶,资源融合不起来,品牌包装也五花八门。两项改革后,资源和品牌得到充分融合,茶叶园区直接从三星升到了五星,我们打造‘中国早茶第一镇’更有底气了。”
抓住改革机遇,金秋湖镇以茶为媒,建设茶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推动“翠屏天府龙芽特色镇”建设,明确提出打造“中国早茶第一镇”,形成茶叶种植、精深加工、市场交易、茶旅融合的全产业链,预计10年内茶产业综合产值将达100亿元。
除了强强联合,翠屏区还致力于以强带弱。例如,牟坪镇龙兴村多年以来一直以柑橘产业作为村集体发展的主导产业,可以采摘柑橘、钓鱼网虾,是宜宾市近郊游的好去处。“产业+旅游”让龙兴村集体经济发展劲头强劲,而通过两项改革与之合并的同心村却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合并后,全村水果基地向原同心村方向拓展,由5500亩提升到7000亩,有效带动了弱村变强村,助推了产业的发展。目前,龙兴村村集体经济达到500多万元。
产业集聚发展的典型并非个例。在两项改革的推动下,翠屏区制定了产业协同发展“五大片区”:翠屏城乡融合片区、白花三产融合片区、金秋湖特色农业片区、李庄镇文旅融合片区、宗场商贸物流片区。目前,翠屏区累计建成中国早茶、酿酒专用粮等“5+2”特色优势产业基地103.5万亩,建成高桥竹村、虎竹园、川南橘香等30个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
补齐民生短板
提升群众幸福感
“现在看病不用跑几十里的路到区上医院了,镇上卫生院就能满足,而且就医环境和服务态度也好。”这是白花镇当地群众对改造后的白花镇中心卫生院的认同。
“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得归功于两项改革。”白花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谢俊明说,在两项改革中,政府给予1500万元支持医院进行改造,现在不论是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还是就医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不仅能为当地11.2万人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还辐射到了周边乡镇和自贡部分区县。
“新修的操场很漂亮,教室宽敞明亮,校园环境也很好,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这是来自白花镇一曼中学高一二班的唐莉和同学们对新校园的感受。
据了解,从2020年开始立项到今年8月投入使用,这座投入近3亿元、可容纳4500名学生学习的封闭式高中见证了翠屏区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速度。
一曼中学校长彭光伦表示,新学校落成,不仅缓解了当地就学难的问题,也极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翠屏区还切实提升养老服务保障水平,打造出一批社区养老综合体。其中,“幸福宜宾”十大工程之一、施工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西郊街道建中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将于2022年初投入运营。
“不仅要优资源更要优民生,真正把改革红利‘改’进群众的心中。”翠屏区两项改革办副主任杨育霖表示,近年来,翠屏区坚持把增强服务能力作为做好“后半篇”文章的民生性工程,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增强民生福祉。
在增强服务能力的过程中,翠屏区借力“幸福宜宾”十大工程,统筹推进镇村教育、医疗、党群服务中心等65个民生项目建设,总投资9.95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4.54亿元。截至目前,65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61个,开工率93.8%,累计完成投资5.47亿元,占年度投资的120%。
健全机制保障
激发治理新效能
如果说公共服务是改革红利的释放,那么基层治理就是这份红利落实的保障。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金秋湖镇云辰村党总支书记胡孝明看来,基层治理就是要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目前,该村开展的“一约五会”中的民主协商机制就是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
菜坝镇则针对城乡接合部村(社区)流动人口多、人员管理难,资源较分散、服务深化难,特殊人群多、息访化解难,村民转居民、就业创业难等问题,通过“四联四建”,探索出乡村基层治理的新模式。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翠屏区将基层治理与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紧密相融,出台了全省首个区级《街道工作规则》,明确街道“8+10”工作职责,将街道职权从200余项减至106项。同时,建成全省首个基层治理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创新推出全科网格员、“五融”模式的基层治理机制;依托便民服务体系“三化”建设,构建完善“16+4+234”便民服务体系,启用“审批服务专用章”,下放行政权力事项256项。
翠屏区还持续开展“百名支书进大学”、村党支部书记“大练兵”活动,深化“百村奋进”“全域示范”行动,进一步提升镇村干部治理能力,深化全省城市基层治理集成改革,增强基层治理成效。
“扎实开展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翠屏区政协副主席、民政局局长、两项改革办主任胡刚表示,接下来,翠屏区将持续抓好集成示范点打造,打造区域特色亮点,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生动局面,努力打造“后半篇”文章“翠屏样板”。(王泽勇 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