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贵州-中国改革报看贵州,贵州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贵州新能源发展“风光无限”

2021-12-28 11:11:53 来源:中国改革报 田洪波 罗小丽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讯 2015年5月9日13时58分,在海拔2879.6米的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平箐梁子,随着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威宁能源公司平箐光伏电站控制器、逆变器的启动,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源源不断地吸收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通过7公里长的输电光纤“流”向山腰的岔河变电站进入电网,贵州发出第一度光伏电能,这也是贵州的第一个光伏电站。

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威宁能源公司修建的贵州第一座光伏电站---平箐光伏电站

    在贵州,光伏发电是电力阵营的一员“新兵”。近年来,贵州省加大发展新能源产业,深入推进新能源产业与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深度融合,实现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21年底,贵州省新能源装机达到1760万千瓦,其中风电580万千瓦、光伏发电1137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3万千瓦、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910万平方米。

“农光互补”  加快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食用菌、红菜苔、白萝卜……时下,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一片片光伏板下生机盎然。由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威宁能源公司与当地农业公司合作的“农光互补”项目,利用光伏板下5000多亩土地种植的农产品正进入丰收季。

      2020年以来,随着贵州金元威宁百万新能源基地不断发力,“农光互补”项目加快推进。威宁能源公司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引进有实力、有技术的农业科技公司,加快推进“农光互补”项目合作。今年,该公司光伏板下5575亩有效土地上种植的红油菜苔、万寿菊、灌木茶、食用菌、白萝卜等10多个品种的蔬菜,预计年产值近亿元。

    贵州金元威宁能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抓住国家“十四五”大力发展新能源机遇,按照国家新能源融合农业发展要求,结合设施农业光伏示范项目建设、生产运营相关经验,不断探索“光伏+”发展模式,深化“农光互补”融合发展,到2022年底实现公司威宁区域光伏电站农业种植全覆盖,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助力威宁自治县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同时,贵州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5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建成光伏装机分别达到 337万千瓦、78万千瓦、246万千瓦,328万千瓦、66万千瓦。依托大型水电送出通道的4个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基地加快推进,其中北盘江基地建成在建风光装机115万千瓦,乌江基地45万千瓦,清水江基地35万千瓦。到2021底,预计贵州省新能源新增装机87.3万千瓦,全口径装机达到1760万千瓦,全年完成新能源发电量205亿千瓦时。

守正创新 推进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

    2011年4月,贵州省首个风电场在“贵州之巅”韭菜坪建成,迎风屹立的风机,与紫蓝色的韭菜花海融成了一幅绝美画卷。此后,华能大韭菜坪风电场成了贵州新晋“网红”打卡地,每年约20万名游客前来观光、采风、摄影。这里已然成为当地的新地标,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大韭菜坪风电场,位于毕节市赫章县云上花海大韭菜坪景区内。韭菜坪云上花海不因风机而出名,却因风机更加美丽,韭菜坪景区每年消纳游客约20万人,促进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了赫章贫困县脱贫摘帽

    在贵州,像韭菜坪这样借助风电场成为带动旅游业的地方不在少数。资料显示:贵州利用建成的117个风电场、安装80米以上风机营造成壮观的科技景观,花溪云顶风电场、盘州四格风电场、播州区太阳坪风电场、龙里风电场等24个风电场项目已打造成旅游景点。

   此外,贵州在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光伏板下经济”。目前,贵州省建成火光互补、水光互补等各类一体化项目达160万千瓦,在建及拟建“风光水火储”项目400万千瓦。50个光伏项目开展农业种养殖试点,农业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

贵州积极争取,将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纳入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2500万千瓦。争取威宁、盘州等13个县(市、区)已纳入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争取毕节150万千瓦光伏项目、黔南150万千瓦光伏项目纳入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贵州率先在全国下达今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展前期工作计划,项目装机总2166万千瓦,通过召开2次项目推进大会、政策培训解读、周调度机制、压缩核准备案办理时限等措施,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进度,2021年核准、备案风电光伏发电项目装机超过1300万千瓦。指导9个市州及贵安新区编制完成地热能开发利用实施方案,在建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20个,供暖(制冷)面积约91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玉屏低温供热堆商业示范项目前期工作,快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示范县建设有关工作。

主动出击 构建热能产业发展新格局

    今年12月,由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的《全国可再生能源供暖典型案例汇编》发布。贵州4项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工程入选,分别是贵阳中天·未来方舟区域能源集中供能项目、贵州省地质科技园浅层地热能中央空调项目、贵州中烟铜仁卷烟厂复合式地源热泵项目、遵义大酒店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入选《全国可再生能源供暖典型案例汇编》在全国推广。

贵阳中天·未来方舟区域能源集中供能项目机房中心

    地热能是一种储量大、分布广、稳定可靠、安全高效的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贵州省地热能资源储量丰富,尤其是浅层地热能具有热导率高、可再生能力强等独特优势和特点。估算贵州省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约3.15亿吨标煤,可供建筑供暖(制冷)面积344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能流体年开采可利用资源量折合约162.65万吨标煤,可供暖面积0.18亿平方米。

      近年来,贵州省地热能开发利用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积累一定的开发利用经验,具有地热能发展的资源优势与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大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地热能产业发展,对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及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加快推进贵州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

贵州省地质科技园浅层地温能中央空调系统工程项目机房

      预计“十四五”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2000万平方米,“十四五”末贵州省累计达2500万平方米;到2035年,力争实现贵州省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5000万平方米以上。

    据省能源新能源处负责人介绍,由于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贵州地热能资源禀赋,结合贵州省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一二三四”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地热能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中应用,围绕“五区”驱动,提出构建“一区”(铜仁引领发展区)、“两核”(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遵义都市圈核心发展区)、“两带”(毕节—六盘水—兴义发展带、凯里—都匀发展带)、“多极”(县域城镇发展极)地热能产业发展新格局。

    凡是过往 皆为序章。回望过去,贵州新能源行业奋勇争先、深挖潜力,建成“能源云”系统,实现贵州省新能源项目有关手续线上办理和项目全生命周期调度。建立省、市、县、乡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为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出台了《贵州省能源局关于持续营造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的通知》,为新能源产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促进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科学有序发展。

    展望未来,贵州新能源将继续主动出击、破浪前行,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力争达到4265万千瓦,其中风电1080万千瓦、光伏发电31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85万千瓦;地热能利用供暖(制冷)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


[责任编辑:田洪波]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