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街道呼·部门应” 探索基层治理“锦江路径”

2021-12-23 12:49:13 来源:中国改革报 

四川成都市锦江区转变原来“部门呼”“街道应”的旧方式,首创“街道呼·部门应”新机制,解决问题2.2万余件,办结率达99%,群众满意度达97%

在全省首创成立首个区级“街道呼·部门应”实体运行机构——锦江区“街道呼·部门应”办公室,设在区委社治委,作为破解制约超大城市主城区社区发展治理瓶颈和“通病”难题的治理“中枢”,负责对全区“呼”“应”进行统筹协调、安排调度、督促推进、暗访督查等。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进 何子蕊

连续4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维护社会稳定先进区”,商圈治理获评“中国十佳社会治理创新案例”……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围绕推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基层社区治理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锦江区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和成都市关于做好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半篇”文章有关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区现代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在全省探索制定并实施《锦江区“街道呼·部门应”服务基层工作机制》(以下简称《机制》)。

《机制》以“赋能、增效、便民”为导向,以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等突出问题为牵引,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聚焦强街优社、资源下沉,创建治理“中枢”、重塑治理格局,让服务在居民家门口集成、风险在社区第一线化解、问题在城市最末端解决,有效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着力探索新形势下基层社区治理的“锦江路径”。

创新顶层设计

做强治理“中枢”

“爱乐园”位于成都市晨辉东路与金像嘉园相邻的地方,昔日垃圾成堆、杂草丛生,高压线散乱掉落一地;如今,这里鸟语花香,变成了拥有创享生活馆、全龄生活馆、社区全龄美育中心、科学中心、非遗中心等“二馆二站五中心”的社区花园。

“以前,像‘爱乐园’这种需多个部门协调、有时还涉及产权纠葛的‘疑难杂症’,解决起来是十分困难、甚至根本无法解决的。真的太感谢区委社治委了!”锦江区锦华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梁益莉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街道“看得见管不着”、部门“管得着看不见”、责权不对等、力量统筹不足等问题,是许多大城市城区面临的“通病”。锦江区“街道呼·部门应”之所以能让“爱乐园”实现蝉变,是该区主动创新作为,推动城市社区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的一场深层次系统性变革。

“街道呼·部门应”工作机制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是,以社区治理流程再造为突破口,以“强街优社”为着力点,创新顶层设计、做强治理“中枢”,将原来“部门呼”“街道应”的旧方式,转变为“街道呼·部门应”的新常态,从根本上夯实了基层社区治理的底部支撑。

锦江区委社治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以问题为导向,在全省首创成立首个区级“街道呼·部门应”实体运行机构——锦江区“街道呼·部门应”办公室。该办公室设在区委社治委,作为破解制约超大城市主城区社区发展治理瓶颈和“通病”难题的治理“中枢”,负责对全区“呼”“应”进行统筹协调、安排调度、督促推进、暗访督查等。

与此同时,锦江区将基层社区治理与党建创新相结合,以成都市“十大幸福工程”为依托,强化流程再造,重塑“党建+群建+共建”治理格局;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组织网络体系和“一核多元”模式,为突出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提供重要组织和制度保障。据统计,该模式启动运行至今,解决简单事件2.2万余件,一般问题及以上事项275件,办结率达99%,群众满意度达97%。

强化“智慧”互联

创新运行管理

2021年4月,锦江区书院街街道办接到市民有关武成门桥、新华桥排水口“水质污染”相关投诉后,通过区“大联动、微治理”智慧化信息管理平台,迅速启动“街道呼·部门应”工作机制。通过“街道呼·部门应”办公室协调,短短45天内,这起河道水质污染事件就从源头上得到根治。

对于一个超大城市主城区来说,要让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记者注意到,锦江区“街道呼·部门应”机制不仅在顶层设计上大胆创新,而且在运行流程和管理机制上聚焦突破,先后出台制定《锦江区“街道呼·部门应”服务基层工作机制运行流程(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措施,强化闭环留痕、确保畅通高效。

精准施策,实施流程再造。锦江区重构领导体制、破解“九龙治水”,重构协同机制、破解“权责失衡”,实施强街优社,赋予街道“考核权”“征得同意权”“统一指挥调度权”“统筹协调权”“综合管理权”等5项权限,通过明责赋权、重心下移、街社双向联动等,夯实“条专块统”职能,破解“单个部门难执法,多个部门难协调”问题。

精确“制导”,确保呼应有序。锦江区明确要求按照“问题收集、集中研判、分级呼叫、派单调度、全程跟踪、结案备案”6个流程执行“呼应”机制、处置所有问题。由各街道依据《锦江区“街道呼·部门应”综合性事项清单》,按简单问题、一般问题、复杂问题3个等级常态化归类收集各种问题;按照“简单问题”自行处置、“一般问题”对口呼叫(部门)、“复杂问题”“街道呼·部门应”办公室“两次派单”联动处置、“重难点问题和突发性问题”区领导“逆向派单”等4种方式启动“呼应”机制,各单位严格执行。

精细管理,强化“闭环”留痕。锦江区着力“互联网+呼叫响应”全流程集成,打造成“互联网+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便民服务+应急处置”综合信息平台。街道启动“呼应”机制,均需通过区“大联动、微治理”信息系统和填报上述纸质“呼叫单”,做到信息互联、数据畅通。“街道呼·部门应”办公室定期对各街道呼叫准确度、呼叫和派单问题落实情况、化解率等进行督查通报,实施“呼应”机制全过程智慧化、清单化、闭环式管理。

正是在这样的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下,上述河道水质污染事件,才最终在“街道呼·部门应”机制下形成跨区域、多部门联动,得以高效圆满处置。该模式运行至今,全区基本实现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

实施逆向评议

着眼长效治理

最近一段时间,锦江区负责处路灯维护相关部门的同志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一段涉及上万居民“回家的路”,终于被他们“点亮”了;忐忑的是,这件事虽然居民很满意,但最终效果评价还要由问题“呼叫”街道根据处理标准指标进行集体评议、综合书面打分而定。这种被称为“逆向评议”的评价打分,将直接与整个单位的年终绩效挂钩。

记者近日在锦江区成龙路街道办“‘街道呼·部门应’过程评议打分表”上看到,“点亮回家的路”呼叫事件中,从(呼应)“报到”到(处理)“专业性”,再到(责任)“担当意识”,再到(工作)“配合度”,再到“办理结果”,街道都给他们打出了20分的满分,总分也是满分100分。

这种打分有必要吗?会不会成为形式?长期工作在社会治理一线的锦江区相关工作人员说,“这是锦江区着眼社区长效治理的一场自我革命,‘斗硬’是其中一大亮点。此举对于提升基层治理质效,有效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

为做好此项工作,锦江区专门出台了《街道评议区级部门试行办法》,采取过程评议和年度评议7:3相结合方式,实施“一事一评”“一月一考评”“一月一通报”制度,坚决杜绝“感情分”“人情分”。锦江区每年还面向社会发放收集基层社区和居民群众评价打分表1000余份,由社会各界对全区部门进行评议,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这种“不近人情”的逆向评议,既显“正气”、又增“心气”、更接“地气”。全区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社会治理的强大活力。

2021年7月,位于锦华路一段275号的东光商城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各种安全隐患愈演愈烈、久拖不决。锦江东湖街道办接到群众反映后,第一时间启动“街道呼·部门应”工作机制,并按照多部门协调会议精神制定整治方案,占道堆物、违章搭建、线路乱象、消防设施缺失等多个“老大难”问题不到半个月时间就一一化解。6月30日~7月13日,共拆除违章搭建14处,换装电力线路、管道520余米,更换RTO设备、电箱等12处,多方督导评议均十分满意,群众无不拍手称好。

锦江区的“街道呼·部门应”服务基层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基层群众身边的“闹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是该区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生动写照,对于有效破解基层堵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意义。

日前召开的中共成都市锦江区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未来5年建设“品位锦江·幸福城区”的奋斗目标。锦江区将深化“街道呼·部门应”服务基层工作机制,推进街道“三融合、四统一、一平台”管理机制改革,促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积极创建全国基层治理标杆城市先行区,为市民提供更多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