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贵州-中国改革报看贵州,贵州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砥砺奋进踏歌行 乌蒙磅礴万象新

2021-12-21 13:09:53 来源: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贵州省六盘水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又是一座“三线”城市。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凉爽宜人的气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可歌可泣的“三线精神”,有“凉都”之称。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下,十多万建设大军从祖国各地汇集到乌蒙山区的六盘水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他们风餐露宿、人挑马驮、日夜奋战,把一个个荒山野岭建设成了“江南煤都”和“十里钢城”。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六枝工矿集团公司、水城水泥厂等就是“三线”企业的代表,为贵州和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百里煤海,热火朝天;十里钢城,钢花飞舞”就是当年六盘水市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发展任务。六盘水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的五年来,是六盘水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

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五年来,六盘水市迎难而上、担当作为,脚踏实地、苦干巧干,办成了一批增动能、利长远的大事难事,新的增长动能已然集聚,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全面筑牢。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GDP总量从2016年的956.25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339.62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完成1081.33亿元,同比增长9.7%。

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和西部省份。到2020年,各地生产总值均超过100亿元,最高的盘州市达到571.74亿元。盘州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西部十强县;水城区入列西部百强县;钟山区、六枝特区跻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转型升级步履铿锵

今年6月下旬,六盘水市被评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0年度优秀等次。10月,六盘水又有2项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标志着六盘水市经济转型迈入了一个新时期。

六盘与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在享受资源红利、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生态破坏、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以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按照“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的发展方略,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条腿走路,推动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加快煤层气产业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煤电铝材、煤焦化等向高附加值延伸;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纺织、物联网、现代物流等“七大产业板块”,投产企业达257家,实现产值近200亿元,为实现工业大突破、再创工业新辉煌积累宝贵财富。

“转型升级是我们的必修课、必答题。”六盘水市副市长陈婷婷告诉记者:按照“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思路,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既让“老树发新芽”,也让“新树扎深根”,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记者在首钢水钢的生产现场看到,刚刚轧出的螺纹钢才下线就被机器人打捆、贴牌后送到库房,或装上火车运往各地。据公司党委副书记袁国雄介绍,公司努力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职工人数从2000年最高峰时期的3万多人减少到不足8000人,生产能力却从过去的10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

在盘江煤电集团的总控室,记者看到一排排屏幕显示着各煤矿的生产场景:巨大的采煤机正在距离地面上百米的井下采面割开煤层,皮带输送机不停地将煤炭运送到地面。据值班人员介绍,六盘水市煤矿已经100%的实现机械化采煤和信息化管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大幅提高。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六盘水市突破“海拔高、耕地少、土地破碎、土壤贫瘠”的瓶颈,以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加快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聚焦转型升级,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在推动47家国有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的同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7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3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3个,家庭农场96家。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利用东西部协作持续巩固辽宁、大连市场,加强与广东消费协作工作。大力支持农业项目基金申报,通过投决会资金7.41亿元,到位资金5.81亿元。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88家,上半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3.9%,仅猕猴桃、刺梨、茶叶三个产业总产值就接近30亿元。水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获国家首批认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六枝特区发端于六盘水的“三变”改革连续8次写入中央文件,成为带动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的“黄金腰带”,成为贵州乃至全国农村改革的一个样本。目前,已经有30种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31种农产品获地理标志保护认证,44个获有机农产品认证,“水城春”茶叶获全国名特优新产品称号。大量优质农产品正大踏步的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记者来到位于六盘水市高新区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这是水城区一家从事刺梨产品开发的国有控股企业。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水城区刺梨种植面积40.3万亩,遍及23个乡镇96个村居,覆盖农户3.7万户16.2万人,公司以每斤3元的价格向农户收购刺梨,直接带动1.1万户4.3万人脱贫增收。目前,公司已形成压榨处理刺梨、猕猴桃、杨梅等农特产品12万吨和年灌(包)装蔬果原浆、饮料8406万升的生产能力,拥有发明专利11项,开发的刺梨汁、刺梨干等产品供不应求。公司入选2021年贵州品牌100强和“十佳企业”,主打产品贵州刺梨获“十佳拳头产品”。

六枝特区新场乡旧院村位于大山深处,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利用这里优良的自然环境发展生猪养殖,引进西藏黑猪与本地黑猪杂家培育的“二表哥跑山猪”品质优良,肉质糥香,年出栏60000多头,产品在广东市场供不应求。公司采取分散和集中养殖相结合的办法,直接带动3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

六盘水市还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响“凉都”品牌。凭借夏季清凉、森林覆率盖高、空气湿润且负氧离子含量高的优势,六盘水以一个“凉”字破题,念好“山”字经,唱好“融合戏”,奏好百姓富“交响曲”,旅游产业无中生有、从有变优、从优到精。“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六盘水处处都是景,四季皆可游。目前已经培育A级旅游景区28个,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9个;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核心拳头产品零的突破。盘州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六枝、水城、钟山创建通过省级验收。旅游业增幅连续五年名列全省第一,呈现“井喷式”发展。

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是贵州十大旅游新地标之一,也是六盘水市经济转型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六盘水市将3000多户山区贫困的彝族群众集中搬迁到这里,利用这里的高山、草甸、森林、湖泊和彝族风情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避暑、旅游、养生、露营、休闲度假、高山滑雪、农业观光、户外运动等业态,总面积达到510平方公里,每年吸引着百万游客观光游览。

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

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砥砺奋进,笃定前行,城市建设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2020年,六盘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历经四轮城市总规划修编,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703平方公里,与第一轮相比,增长了十余倍;以人为核心,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33.8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全市“三横一纵一环”高速公路主骨架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40公里,100%行政村实现通油路(水泥路)、通客车,30户以上村民组实现100%通畅,公路密度排全省第二,成功入选“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沪昆高铁境内段、安六城际铁路建成通车,盘兴高铁开工建设,市域整体跨入高铁时代,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和全国为数不多的实现县县通高铁并全部建有高铁站房的地级市,六盘水成为名副其实的“四省立交桥”。

三地同城步伐加快。着力构建加快推进钟山、水城、红桥和市中心城区、六枝、盘县两个“三地同城化”,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走出一条“三地同城、城乡融合、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如今,六盘水成为全省第一个无县地级市。全市103个乡镇(街道)调整为92个乡镇(街道),六枝岩脚、盘州柏果、水城发耳、钟山大湾等9个小城镇入选全国重点镇。

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行走在六盘水的广大农村,规整有序的房屋、整洁优美的街道、绿树成荫的广场、美观大方的文化墙、欢声笑语的村民,眼睛所到之处,皆是一番幸福美好的画面,向人们展示着乡村振兴的喜人成果。

六盘水“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2020年,全市6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了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六盘水市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振兴。以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着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61个、“贵州省卫生村”667个,实现“贵州省卫生乡镇”全覆盖。

培育乡风文明,助力文化振兴。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全市新建图书馆、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239个,打造新时代农民讲习所1755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村居950个,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579个。

六盘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唱响“江南煤都”“中国凉都”“生态绿都”“三都赋”,让六盘水的“绿”成色更足。

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42个月保持100%,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为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绿色贵州建设六盘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森林覆盖率62%;获批创建第二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全省第一。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六盘水人民心中,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六盘水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罗小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