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今年以来,镇江市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为抓手,破解管护难题、创新管护方式、更新管护理念,积极探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一是拓宽经费来源,大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加村集体收益,破解管护资金难问题;二是创新管护方式,率先研发“智慧平台”,信息化、数字化推动管护工作,破解“怎么管”难题;三是更新管护理念,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与人居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破解“管长效”难题。
一、扬中市依托“八位一体”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积极探索
2013年底开始,扬中市立足“全市一盘棋、工作一体化”,打破部门界限,积极探索建立集农村污水治理、垃圾收运、河道保洁、绿化管护、道路管养、村容村貌“三乱”整治、村级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维护、文体活动设施管护于一体的“八位一体”运行维护机制。通过七年时间的常态化、长效化管护,扬中市村级公共服务和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19年“八位一体”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入选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并获得省政府通报表扬,2021年我市创成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今年,在参考前几年文件的基础上,扬中市结合党建引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最新要求,对“八位一体”考核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调整,将农田基础纳入考核内容,共设施设立8个方面42项考核任务,提高了污水治理、河道、垃圾收运考核权重。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关于各地以项目制拓展农村改革试验任务备案的复函》,镇江扬中市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试点地区承担国家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创新任务。
二、我市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主要做法
一是打造数字化的“智慧”管护平台。镇江市在全省率先研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一体化平台,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管护,打造村民指尖上的“12345”,将管护最新动态、最新理念传递至基层,深入民心。目前,平台一期覆盖镇江扬中市八桥镇11个村(社区)、10828户、3.54万人,丹徒区槐荫村741户、2275人,敖毅村700户、2300人。在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行数据精准分析的基础上,村民可通过平台上传维护诉求,再由管护人员迅速受理并进行维护处理。一键上传、联动管护、即时反馈、满意测评全流程闭环式处理,让数据在管护路上一路“跑在前”,真正实现由“两条腿”向“一双手”管护方式的转变。
二是党建引领管护工作。创新编制“党小组网络+村民自治网格”,发挥党小组、村民网格“双细胞”作用,推进“两长共建”“两网共织”,快速凝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合力。各村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在发挥农村党小组长、村民组长基层工作“两条腿”作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管护着力点前移至农村“两小”组长上,使之成为日常监管的骨干力量。围绕“智慧”平台推广,市发改委精心设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真心”服务卡,将党小组组长、村民小组组长、网格员信息设置在卡片正面,以户为单位发放至每户农民家中。
三是建立专业化的管护队伍。各村(社区)按照每300名村民至少配备1名管护人员的标准,公开择优选聘管护人员,组建管护队伍。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向本村低收入群体倾斜,着力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明确1名村干部担任管护队长,具体负责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的日常管理。每年初,村(社区)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内容、工资报酬、考核奖惩等具体细节,并为管护人员配备必要的管护服装、保洁工具,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截至目前,全市各村(社)均建立了保洁队伍,仅扬中市一家辖区保洁人员达8000余人。
四是落实刚性化的资金保障。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及人口在3000人以下的村(社区)每村每年补贴13万元,对人口在3000人(含)-5000人的村(社区)每村每年补贴15万元,对人口在5000人(含)以上的村(社区)每村每年补贴17万元,对年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下的村(社区)补助标准上浮20%。财政年初预拨补助资金的60%到各村(社区),年底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剩余补助资金。所有村(社区)设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专户,实现专款专用。
五是推行网格化的管护机制。针对过去各个部门各管一块、条线作战的工作格局,我市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将村域划分为若干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明确相应的管护人员,专门负责区域内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并通过公示牌的形式,将管护内容、管护责任、管护人员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做到定人、定岗、定责。全面建立滚动管护制度,以“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群众观感为目标,要求管护人员每天必须到包干区域流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一把苕帚扫到底”,实现了运行维护工作的“全方位”“全天候”。
六是实行常态化的考核奖惩。建立“月暗访、季通报、年总评”制度,由市发改委、市委农办、市财政局牵头,组织住建局、民政局、城管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通运输局等19家考核部门,对照考核评分表,对全市31个乡镇、475个行政村进行现场考核,做到一套班子查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同时,印制《镇江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整改通知书》,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采集相关影像资料备查,并及时填写整改通知书,一式三联分别交考核单位、镇街区和村(社区),让基层能第一时间获知扣分点及时进行整改。
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完善制度,目前我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已走上常态化的运行轨道,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落实推进上不够平衡。从每个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调度情况来看,各市(区)在重视程度和管护力度上有所差距,有的市(区)常年排名靠后。部分市(区)不能立足实际优势,创新形式,打造亮点,仅仅满足于应付省考核指标相关要求。
二是运行维护资金压力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涉及面广、项目多,污水治理、河道管护、垃圾收运、绿化管护、道路养护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资金缺口较大。
三是部门间合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面广量大,涉及的部门众多,依靠少数部门难以实现有效覆盖,尤其是涉及跨部门、多部门参与的管护事项。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阶段,我们将持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提升管护效能,向着有人管、有钱管、有效管的目标迈进。
一是制定管护标准。以市(区)为单位,结合行业规定(规章)和管护实践,制定明确管护标准,做到可复制、可推广。主要包括村组道路管护标准、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管护标准、村级公厕管护标准、村两委办公用房和村级活动场所的管护标准、村内路灯管护标准、村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护标准等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标准,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规范化、常态化。村两委根据行业管护标准,制定各类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职责,明确管护责任人,并抓好日常管护工作。镇人民政府负责为各村购置必要的管护器具,满足日常管护维修工作需要。
二是深化共促共享。深度融合发改部门牵头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及住建部门牵头的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田园建设,实现跨条口、多部门协同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围绕国家近期部署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和维护管理模式,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管护水平稳步提升。
三是拓宽经费来源。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村集体组织收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形成收益反哺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围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两个基本业态,打造有故事、有看头、有文化的“网红”景点,形成集休闲农场、民宿、农家乐、生态采摘、观光农业、科普研学、生活体验、自驾露营、户外运动、康养旅游等若干领域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
四是增强参与意识。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转变群众意识、观念和固有的生活习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鼓励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增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建设实效。(丁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