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漫漫,白鹭常相伴。”飞机降落时这句亲切的广播语,将厦门航空与“鹭岛”厦门紧紧绾结在一起。
1984年7月,为适应中国民航体制改革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需要,厦门航空应运而生。作为国内首家按市场化运作的航空公司,从“艰难起飞”到“通达五洲”,厦航为厦门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成为中国民航业保持盈利最长的航空公司。
伴随厦门经济特区而生
厦门航空伴随厦门经济特区而生。1984年7月25日,国家民航局和福建省政府合资创办厦门航空公司,开启了中国民航市场化的改革探索,厦门航空成为我国第一家合资运营、企业化运作的股份制航空公司。
厦航为厦门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这一年的6月,习近平从河北正定赴厦门履新,担任厦门市的常务副市长。
当时,习近平参与了厦门航空的初创和组建工作,与厦航创业者们一起出点子、想办法。经过不懈努力,厦航得到了民航部门的支持,由金融机构担保,向美国波音公司租赁了两架波音737飞机,逐渐突破了初创时期一穷二白的艰难困境。
1986年10月,第一架厦航所属飞机从广州转场到厦门,并由厦航机组执飞,迈出了独立发展的第一步。从此,厦航开始了以厦门为基地的营运,福建省民用航空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时光流转。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美期间前往波音公司,登上了即将交付厦航的波音787。他深情回忆道:“30年前,我担任厦门市常务副市长,分管厦门航空公司,参与了它的组建和初创。30年过去了,厦门航空公司引进了最先进的波音787飞机,这就是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缩影。”
厦航的诞生,是我国民用航空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对厦门而言,它为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改革创新让厦航飞得更高
作为全国第一家综合性地方航空企业,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诞生的厦航,自成立之初就把改革创新写进了企业基因。在发展过程中,厦航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摸着石头过河”,在艰难的探索中持续壮大。
厦航首创“大改驾”模式培养飞行员,破解行业招飞难题,“大改驾”现已成为中国民航对飞行员培养的主要途径;厦航首创国内民航业的手册管理模式,编定了900万字的《厦航营运总册》,开启了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规范化管理之路;厦航有偿兼并福建航空公司,通过管理嫁接,盘活企业,成为中国民航改革重组有偿兼并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改革争先,犹如击水中流,不进则退。长期以来,厦航不断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体制,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凭借着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在竞争激烈的民航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实现了从1987年开始的连续盈利。
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编印《厦航23年连续盈利的经验与启示》,下发全国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推广学习,“厦航式管理”的经验首次成为国企榜样。
特区通联世界的“空中桥梁”
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给了厦航先行先试的历史机遇,也让厦航在一次次“高飞”中,编织起特区通联世界的“空中桥梁”。
截至目前,厦航已开通国内外航线近400条,航线网络覆盖全中国、辐射东南亚和东北亚,随着阿姆斯特丹、悉尼、纽约、洛杉矶等洲际航线的陆续开通,实现了航线网络对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全覆盖,并借助天合联盟与国际航空市场接轨,将航线网络延伸至全球。
发展路上,厦航取得许多荣誉。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厦航已成为年旅客运输量超过4000万人次的大型航空公司,跻身中国第五大航空集团;“厦航式服务”的金字招牌让企业连续七年被中国旅客评为“最佳航空公司”;2016年3月,厦航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成为中国服务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2017年,厦航与联合国开展合作,成为全球首家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航空公司。在全球航空公司金融评级中,厦航名列中国航空公司之首。
伴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厦航也不断成长壮大。如今,厦航机队规模超过200架、总资产500多亿元,成为中国民航唯一连续34年保持盈利的航空公司。2020年8月,厦航北方总部正式成立。北方总部成立后,厦航将进一步巩固以福建总部、京津冀和长三角为主轴,通达北美、贯穿欧亚的“一轴两翼”发展战略格局。(林冰冰)
相关链接
厦门航空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厦门市,是中国首家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航空公司。
厦航年旅客运输量近4000万人次,已有超过1000万人加入厦航常旅客计划。厦航目前运营国内外航线400余条,机队规模达到209架飞机,平均机龄7.44年,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机队之一。
厦航现拥有总资产527亿元,净资产183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63%。在国际航协270多家成员航空公司中,厦航的收入规模排名列前30位,旅客运输量跻身前25位,盈利能力更是进入前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