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本报记者 于馨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后,成都都市圈成为继南京、福州都市圈之后,全国第三个、中西部地区首个被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近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八大任务。
成都都市圈是怎样一个圈?《规划》明确,成都都市圈是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成都市,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中江县,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面积2.64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761万人。
需要注意的是,《规划》不是简简单单的“圈地”,而是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相关领导表示,成都都市圈的建设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四个圈”,分别是: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通勤圈,构建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便利共享的优质生活圈,扩大开放合作的国际朋友圈。
便捷高效的“交通通勤圈”
从区域位置来看,德眉资三市中心城区距离成都主城50公里~70公里,都在高铁半小时、高速一小时通勤圈内。如何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通勤圈?《规划》聚焦“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打造成都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
12月10日,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通车仪式在都江堰举行,成都都市圈包含的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实现1小时通勤。据悉,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是成都都市圈第三条环线高速公路,总里程443公里、总投资614亿元,双向六车道。该项目涉及成都、德阳、眉山3个市,串联成都平原经济区简阳市、东部新区、仁寿县、东坡区等16个区(市)县,连接成渝、成绵等13条已通车的成都放射线高速公路。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全线通车,标志着成都都市圈规划的三条环线高速公路全面建成,在区域内形成环线加放射线的“棋盘式高速路网”。
“《规划》提出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构建轨道交通1小时通勤圈。通过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多种方式的有机衔接,形成成都都市圈发达的通勤网络,形成高密度、大流量的通勤流,密切成德眉资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成都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说。
与以往的规划建设相比,《规划》突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将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有机衔接起来,强调以“两统”(统一建设标准、统筹建设时序)推动都市圈统一高效的骨干通道网络。“所谓立体交通,指地面交通和空中交通构成一个整体。”戴宾表示。
未来成都都市圈将围绕成都这个中心枢纽形成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员通勤流,从而进一步形成商务流、信息流,更好促进成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德眉资接受成都的带动,分享成都的资源和平台。此外,立体交通体系的构建,也有利于密切成德眉资四市之间的经济社会交往,推动成都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
在西部地区,成都都市圈区域的产业和人口相对集中。但“区域不均衡发展”一直困扰着成都都市圈的各个城市。从经济看,2020年成都都市圈的GDP总量占四川全省的比重约为45%,占整个西部地区的比重超过10%;从人口看,2020年成都都市圈聚集了四川全省35%的人口,聚集了西部地区约9%的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0.3%,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为破解区域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四川省2018年提出“一干多支”的发展格局。2020年,四川省的主干从成都“一个市”拓展升级为成都都市圈“一个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为一项更核心的任务。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
区域经济想要高质量发展,就得走优势互补、产业协同、规模集聚的路。截至目前,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以“三区三带”建设为主要载体的产业协作体系,已经在成都都市圈内形成基本的共识。
然而,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项研究表明,“跨市域的产业集群数量依旧较少”,成德、成眉、成资之间的资本互投率与成熟同城化区域资本互投率9%的门槛值差距较大,反映出产业协同程度不足。《规划》中也坦言,“产业协作配套不强”是成都都市圈的短板之一。
从“极核带动”转向“协同发展”,已成为成都都市圈成长路上必须完成的“蜕变”。因此,构建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成为《规划》布局的重点内容之一。
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春健表示:“强化打造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在空间纬度上,强调跨区域共建,共享成都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和发展平台,优化差异化协同布局;在产业纬度上,强调发挥成都优势实现高端切入,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加大垂直一体化整合力度,实现协作共兴。”
《规划》中明确勾勒了三条产业带,以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为核心,四市共建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
此外,《规划》瞄准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和数字产业,构建高端切入、错位发展、集群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些产业都是都市圈内已有基础的甚至实力雄厚的,《规划》更加注重‘集聚’和‘高端’。”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同城化办公室副主任陈凯说。
以制造业为例,《规划》提出要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的方式,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最终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达的都市圈必须要有世界级的制造业集群作为支撑。”四川省决咨委宏观经济组副组长丁任重认为,电子信息是成都的优势产业,应该着力于协同延长产业链,扩大区域内产业内部分工,在全球范围内吸纳集聚要素资源,通过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
产业集聚不是简单的汇聚,而是产业成链、集群发展。杨春健认为,成都都市圈产业生态圈的打造,与一般的产业集聚区不同的是,它是跨区域性的,需要强化区域之间的产业政策对接,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高端切入、错位发展,联合实施产业集群配套型和关联企业集聚型招引,促进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推进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实现生产力的集中布局,促进资源集约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链条,共同“做大蛋糕”“分好蛋糕”。
便利共享的“优质生活圈”
生态宜居特色突出、人文底蕴厚重,龙门山、龙泉山、岷江、沱江等筑牢生态屏障,“天府之国·安逸生活”吸引力不断提升……成都都市圈将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作为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明确了都市圈公共服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勾画了建设现代化生活圈的蓝图,即紧扣当前阶段居民对公共服务新需求,着重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快建设市民优质生活圈。
根据《规划》,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突出均衡化、便捷化、人文化、品质化导向,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表示,“优质”起码要有以下特点,比如服务质量好、可选择多、获取便捷、共享程度高、发展快、今后与国际接轨程序高、可以利用的各种平台和信息越来越多。“简单来说,成都现代化都市圈建成后,居民可享受到的生活服务资源将更优质和更多样化,可以参与的文化体育生活也将更丰富多彩,社会保障会更全面、更充分,就业创业机会更多,配套的服务也会更全面,大家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成都都市圈打造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
此外,《规划》还提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提升优质公共服务水平,共同打造城乡融合的优质生活圈。
德阳市委书记靳磊表示,坚持公共服务向成都看齐、与成都同质,对标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天府旌城、天府数谷等重要功能区建设高质量推进,成德同城如居一城正逐步变为现实。
眉山市委书记胡元坤提出,坚持对标成都、共建共享,构建“一刻钟”美好便民生活圈,规划建设全域绿道系统,与成都共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好成德眉资同城化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规划建设都市圈南部医学中心,加快建设集品牌乐园、康养旅游、川派餐饮等业态于一体的区域消费中心,共同形成都市圈产业和人口的“强磁场”。
资阳市委书记蒋天宝认为,着力“融城”构建同城同质生活圈,深化教育、医疗、文化、社保、政务服务、生态环保等公共服务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推动同城生活覆盖更广、品质更优。
“打造城乡融合的优质生活圈,要注意区域之间的平衡,这包括不同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资源均衡,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在生活圈中找到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的适宜选择。”盛毅建议。
开放合作的“国际朋友圈”
成都都市圈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成都不仅是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还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如何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与更多的朋友共谋合作,共话未来?
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规划》分别从南向、西向、北向作出开放部署,提出要积极推进与重庆、长江中游重点城市、长三角、东北亚和美洲地区的合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表示,《规划》提出,成都都市圈是“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实际上就是给了成都在对外开放当中更高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是一个走向全球的“朋友圈”。
《规划》立足自贸试验区,完善开放战略枢纽,高标准打造国际贸易平台,高水平举办重大展会活动,将重点放在进一步为成都都市圈内现有的开放平台“赋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上。以综合保税区为例,《规划》明确要推动自贸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加快双向投资管理、金融开放创新;加快德阳、眉山、资阳、温江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加强综保区发展现状评估,引导各综保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积极申建国际空港综保区。
开放不仅要靠“硬件”,更要“软件”助力。《规划》从开放制度设计上,提出了系列助推成都都市圈一体化高水平开放。如《规划》提出,要通过探索智能化电子围网的海关监管模式,推动口岸物流信息全程采集共享、监管互认,扩大与国际班列目的地海关的通关互认等方式,整体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成都都市圈与南京、福州都市圈相比,身居内陆,开放程度不及前两者,但有独到优势。”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认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开放通道建设,正让四川从内陆腹地变为西向、南向甚至北向开放前沿,成都都市圈有条件、有机会共建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