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涌现四川“安州特色”

2021-12-15 13:19:12 来源:本网专稿 

□本报记者 王进

□蒋良明 赵彦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国各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正扎实做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章。

近日,记者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采访,真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在这片土地上掀起的热潮。该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行“导师帮带制”、开展“基层党建月例会暨乡村振兴专项擂台赛”等,提升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实战能力;抓住乡村振兴的人才关键,激活“归雁工程”,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切实推动改革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奏响了一曲“安州特色”乡村振兴的前进交响乐。

专项擂台赛+导师帮带制

提升实战能力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记者在黄土镇采访时,正赶上首个“绵阳市安州区2021年基层党建月例会暨乡村振兴专项擂台赛”举行。

本次擂台赛该区共10个村(社区)参与,先由参赛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亮点进行现场展示,再由各乡镇党委副书记组成的评委团对参赛村(社区)产业发展、党建工作和乡村治理等现场提问、点评评分。同时,还组织参加擂台的基层党务干部开展业务理论答题PK。经过特色亮点、基础工作、业务水平的比拼,最终评出优胜村、社区,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优先给予保障。

“基层党建月例会暨乡村振兴专项擂台赛,不仅让镇村干部在比赛中学到了党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自身发展短板,在如何促进本镇、本村发展中觅到良策。下一步,我们将以基层党建月例会为载体,每年定期开展一次集中考核评估,推动基层党建绩效考评结果与政治进步、政治荣誉、经济待遇等深度融合。”安州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勇说。

在专项打擂的同时,近年来,安州区还创造性地推出“五个一”导师帮带制,发挥基层导师能人的帮带作用。择优遴选帮带导师244名,形成帮带对子406对,综合分析年轻干部六类帮带对象成长路线、工作经历等,择优16类导师团,推出优秀教师帮带“菜单”,精准匹配师徒结对;创设“1+10”交流论坛,10个乡镇依托基层党校建立导师帮带交流点,遴选1个示范村(社区)为一线教学点,每季度分享发展故事、传授工作经验;建立导师光荣榜,对纳入光荣榜的优秀导师,优先提拔重用、晋升职级或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给予奖励,对帮带效果不明显的及时进行约谈,切实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黄土镇从镇领导班子成员、优秀中层干部、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优选19名导师,开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等七类能力提升帮带行动,“手把手、面对面”为33名帮带对象“补齐短板、整体提升”。桑枣镇聘请26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组成导师帮带团,对57名返创人员进行一对一帮带,指导“三生三谷”“霍比特小屋”等民宿开发特色游乐项目6个,包装非遗产品8个。

发挥特色产业引领示范作用

激活“归雁工程”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安州区着力实施返乡创客“归雁工程”,制定返乡下乡“创业24条”,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十条激励措施》《“安州英才卡”制度实施办法》。建立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在外人士联络处两个,流动党支部、农民工服务站等人才服务平台20余个,聘请“招才引智大使”12名,累计回引在外人才3000余名,评选表扬“十佳返创明星”、农业精英等涉农人才60余名。创新“五联四帮三带”农民工党建模式,深入实施优秀农民工等人员回引培养工程。截至目前,全区各类返创实体已达3300余个,带动3万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归雁经济”年产值超50亿元。“安州英才卡”制度实施后,发放市、区人才项目入选者“英才卡”100余张,形成了惜才爱才的良好氛围。

安州区以“人才赋能”的形式,发挥特色产业引领作用,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大学生创业代表、桑枣镇齐心村“翎谷·濯缨”精品民宿创立者、绵阳市旅游协会民宿协会秘书长陈远航告诉记者,当初若没有政府人才政策的鼎力支持,就没有今天辉煌的枣皮走廊蝴蝶谷景区。目前,景区年产值约2000万元,提供岗位300余个。以“休闲+康养”为主题的景区已经成为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杰出代表。

花荄镇九合村,在返乡创业人才的带领下,该村持续提升乡村发展质量,推动改革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目前,全村发展春见、甘平、爱媛等7个品种柑橘1.2万余亩,预计到今年底,柑橘产量达4800万斤,产值2.4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1500余户群众平均增收5000余元。

将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

做实三个转变

近年来,安州区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组织建设、资源配置、干部队伍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切实推动改革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

在组织建设上,由“守旧”向“创新”转变。打破地域限制,探索以产业链、利益链为主线,按照党员个人类别、熟悉专业、从事职业等为依据,建立“业态型+功能型”等村二级支部374个,有力增强了村(社)区下设党支部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能力。

在资源配置上,由“分散”向“集约”转变。打破资源投入“撒胡椒面”现象,以创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级先进区为契机,投入10.9亿元,选取发展基础优、人口规模大、治理效果好的35个村进行重点打造。重点扶持20个基础好、治理优的村发展村集体经济,2021年,预计扶持村集体经济收入230余万元,增长率42.2%。

在村级干部上,由“泥腿子”向“田秀才”转变。积极拓宽村干部队伍“源头活水”,强化后备力量开发。目前,党组织书记中,返乡农民工、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在村(社)干部比例中达91.4%,大专以上学历达49%,先后选育村后备力量453名。聚焦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实施“头雁提能”行动,累计培训村干部750余人次,出台补助政策,鼓励村(社区)干部参与学历教育,对取得学历证书的报销50%的学杂费,已有212名村(社区)干部报名参与学历提升,有力地增强了村干部的能力素养。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