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稳健取向没有改变

2021-12-15 12:56:33 来源:本网专稿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举行第40期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并发布主报告提出要强化货币政策与整个宏观政策相协调

□本报记者 安宁

央行发布公告,宣布决定于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随后,央行又下调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此次央行连续发布新货币政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第40期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聚焦“货币政策是否需要再定位、如何再定位”,邀请多位知名经济学家进行探讨。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代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课题组发表主报告。报告指出,在政策取向上,我国在发挥好货币政策作用的同时,要强化与整个宏观政策的协调;在政策目标上,未来的货币政策需要在价格基础上更加关注就业和经济增长,制定货币政策要更加关注就业效应和增长效应;在政策工具上,进一步发挥好市场化红利,非常规货币政策未来可能在整个货币政策体系中会逐渐常规化,要做好相应储备,重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虽然我国今年两次降准,但实际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权平均8.4%,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比较高,我国货币政策稳健取向没有改变。”会上,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如是说。

稳,是我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的基调。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连提25个“稳”。为何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字当头?管涛认为,一方面是强刺激、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解决不了疫情蔓延引起的供应链危机;另一方面,现在货币刺激力度越大,将来退出的成本会越高、越复杂、越困难。

“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冲击是非对称的,在我国内部表现为外需恢复好于内需、工业好于服务业、大企业好于中小微、上游好于中下游,在这种情况下结构性定向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更好。”管涛说,下个阶段,还有3000亿元的支小专项再贷款、2000亿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贷款、2000亿元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专项再贷款等工具。“这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我国也有体制机制优势,助力政策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今年3月,“十四五”规划纲要在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同时,首次强调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此次研讨会上,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在上游工业品涨价、下游消费品不涨的情况下,制造业面临“冷热不均”现象。

钟正生说,央行从去年开始,通过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但我国经济不同部分的感受和获得感不同。对此,他分享了一组数据来进一步解释:从上市制造业企业投入资本回报率来看,截至今年三季度,由于上游工业品价格一路攀升,国有企业投入资本回报率显著提升,今年三季度是7.3%,中下游民营企业投入回报率只有4.9%,新投放的一般贷款加权利率是5.3%。

“可以看出,新投放的一般贷款平均利率比民营企业投资回报率高,所以要加强对实体经济中薄弱环节的支持。”对此,钟正生赞同央行在全面降准后出台了更多的支农支小再贷款。他认为,可以对下游短板行业使用更多定向政策支持,尤其是对中下游制造业和民营企业,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