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力实施煤电扩能增容提质行动,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曾平黄振国
“贵州能源系统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实施煤电扩能增容提质行动,加强煤电油气运调度,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日前,贵州举行现代能源产业新闻发布会,贵州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敖鸿表示。
能源保供阶段性成效明显
9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保供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李克强总理专题进行研究部署。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分管领导组织研究安排,明确具体工作措施并创新组建煤电保障供应工作专班,整合多部门力量开展攻坚。各部门、各市(州)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全省能源保供稳价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电力供应看,近段时间贵州省统调电厂开机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发电量保持在5亿千瓦时以上,省内供电量保持在4亿千瓦时以上,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
从煤炭供应看,全省累计生产原煤1.13亿吨,同比增长8.7%;供应电煤6202万吨,同比增长12.7%;省统调电厂存煤670万吨以上,可用天数29天。
从油气保障看,全省成品油库存稳定在30万吨,可用15天以上;天然气供应16.83亿立方米,预计供暖季日供应最高达1100万立方米,储气能力达1.35亿立方米。
现代能源产业支持经济发展
贵州现代能源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十大工业产业总产值的22%左右。2021年1月~10月,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5.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22.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工业增加值459.2亿元、税收贡献70.7亿元,电力工业增加值357.2亿元、税收贡献57.4亿元;全省719个能源项目完成投资682亿元,同比增长14.2%,提前3个月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威赫电厂、马依西一井、黔西南农光互补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累计建成充电基础设施26,369个。
贵州水火互济、多能互补优势凸显。火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水电则季节波动性明显,水火互济成为电力供给最佳模式。贵州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煤炭资源保有量766.1亿吨、居全国第5位,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2346.8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2021年以来,贵州全年流域来水偏枯2成、四季度偏枯3成,水电发电量大幅下降,火电成为主要支撑电源。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9.8%。火电发电量同比上升6.2%,两者实现了有效互济。
贵州还具备丰富的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和地热能资源。新增煤层气探矿权5个、页岩气探矿权6个,煤层气、页岩气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9.7%、325.8%,天然气自给能力进一步提升。“贵州出台了《贵州省地热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全国首个从全产业发展的角度对地热能发展进行布局的省份。”敖鸿说。
挖潜增产科学调度供应保障
据介绍,今冬明春是贵州能源消费的高峰期,能源需求将在目前较高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贵州省能源系统将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底线思维,坚决扛起能源保供政治责任,充分发挥煤电保障供应工作专班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保供和节能、近期和中长期,开展煤电油气运精细化调度,确保今冬明春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持续抓煤炭挖潜增产。“一矿一策”帮助煤矿企业解决困难,确保四季度新建成煤矿19处,新增释放产能955万吨/年。加大煤矿企业融资支持,确保四季度投放资金10亿元以上,精准扶持可立即见效的煤矿企业释放产能1600万吨/年,日均新增产量4万吨。
持续抓煤电运行调度。严格督促煤矿企业兑现电煤中长期合同任务,确保日均供应电煤量26万吨、日均存煤量5万吨,力争12月底存煤800万吨左右。压实电厂采购责任,加大机组非计划停运管理,确保日均发电量5亿千瓦时以上。
持续抓油气供应保障。督促上下游企业严格落实中长期合同,保证合同内资源足额供应。进一步压紧压实各地保供责任和城燃企业主体责任,做好冬季高峰日供气保障方案及储备气运输方案。充分发挥天然气应急调峰保障机制作用,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原则,确保四季度天然气供应量5.5亿立方米。
原刊于《中国改革报 》(2021年12月07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