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朝欢
经常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动态的读者,一定注意到:关于全国煤炭调度的数据发布已经退出“常态化”。要知道,一个月前,10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可是晚上10分钟内连发三文,被媒体称作“一日三剑”;此后数日密集的动作和发声,增产增供、平抑煤价的决心和力度,一目了然。
随着相关措施逐步落实,针对煤炭市场保供稳价的一系列措施显现成效。一个标志性数据值得关注——“全国煤炭日产量1200万吨”。
这一目标提出,是在10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主持召开的煤电油气运重点企业保供稳价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确保煤矿在安全条件下能产尽产,力争煤炭日产量达到1200万吨以上”;这一目标实现,是在11月10日,全国煤炭调度日产量达到1205万吨,创历史新高,较上一个峰值增加12万吨。
“电厂存煤天数”这一指标同样值得关注。一般而言,7天是电厂存煤可用天数的底线,12天是正常水平;超过20天,就意味着已无缺煤之虞。监测数据显示,10月27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突破1亿吨;11月3日,电厂存煤1.12亿吨,可用20天;11月14日,电厂存煤1.29亿吨,可用22天。据预测,11月底有望超过1.4亿吨。
随着供需关系的改善,煤炭期现货价格也逐步回归理性,能源保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燃“煤”之急在短期内快速缓解,得益于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是“全国一盘棋”最好的诠释;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部署,也离不开有关部门果断、精准、高效的调控,煤、电、油、气、运等多部门协同发力,以及能源、运输企业的积极作为、主动担当。
要从根本上理顺长期存在的煤电矛盾,还需要用改革和市场化的手段,推动煤电行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好能源保供和低碳转型关系。
首先需要明确两点。其一,此次增产增供释放的都是煤炭先进产能,释放的都是合法合规煤矿,也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办法来推进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我们一直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以确保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其二,科学有序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把握好产业升级节奏、做好平时能源管理工作、跳出“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窠臼。在保障能源稳定安全供给的同时,均衡有序推进低碳转型。
深层次的矛盾还需要用改革破题。电力市场化改革已经“提速”。今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燃煤发电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成上网电价。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并加强与燃煤发电市场化电价机制的衔接,引导煤炭价格长期稳定在合理区间。
更长远地看,我国需要通过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来解决过于依赖煤炭、发电以火电为主、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仍较低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推动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