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至县不断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将群众健康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姚琪 付洋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唐元龙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四川省乐至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构建“全民健康”服务体系,补短板强弱项,聚力改革攻坚,卫生健康事业稳步推进,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
“条件多好的,跟城里的医院差不多,住了一个星期的院用了不到500元。”10月15日,因肺心病住院的福乐社区居民刘秀容在乐至县劳动镇中心卫生院治疗7天后,办理了出院手续,对镇中心卫生院提供的诊疗服务表示非常满意。
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获得感的提升,得益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近年来,乐至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我们重点通过健全临床、医技等科室设置,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资源配备,加强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提档升级,注重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综合管理,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乐至县卫健系统相关负责人说。
自2019年,乐至县25家乡镇(中心、街道)卫生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积极参与“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其中已有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达到推荐标准,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基本标准。
2020年6月,70岁的吴大爷在县人民医院接受了同期行胃肠+肝胆两个系统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同年,他被确诊为结肠癌合并肝脏转移,随着病情的恶化,手术也被提上日程。本以为要去成都才能手术的他,在县城内就顺利完成了疾病的治疗。
多年前,像吴大爷一样的患者几乎都选择去大城市医治,随着当基层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如今,就地医治逐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首选,逐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格局。
聚焦公共卫生服务
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我今年76了,又有高血压,以前有哪里不舒服就尽量忍着。自从和村上的家庭医生签约后,只要打个电话,他们就会到我屋头来给我看病,太方便了。”说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住东山镇方广村村民彭大爷一个劲地夸好。
东山镇卫生院于2017年组建了5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担任队长,每个团队合理划分服务责任村,具体责任到人,确保该镇的16个村(社区)村民“签约一人履约一人”。
像东山镇这样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乐至县还有27个。自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全县25个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915名医务人员组建了126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100%,真正实现了打通服务群众医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公共卫生是重要防线。青少年、孕产妇、白内障患者等这些最需要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却往往也是低收入群体,国家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实施,也及时地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自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以来,截至2021年9月,乐至县共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76,150人份,建档率达96.19%,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89.9%;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共44,952人,重精患者登记在册4795人,在管率96%;报告肺结核患者和疑似患者总体到位率达100%,抗病毒治疗覆盖率94.50%,抗病毒治疗病毒成功率94.00%……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既是乐至聚焦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千方百计提高医疗健康水平的缩影,更是乐至公卫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具体表现。
从严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守牢基层医疗服务“前哨”
“你好,这里是乐至县人民医院,我院今天收治了1名新冠病毒核酸初筛阳性的患者,肺部CT有磨玻璃样改变,特向你们报告。”10月27日,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演练在乐至县开展。检验了该县应急预案的针对性、精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变化做足了准备。
疫情暴发以来,乐至县坚守阵线,创下了“零输入”,“零确诊”的优异战绩。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摸排重点人群8697人,累计落实各类医学管控9097人次,其中居家医学隔离825人次,集中医学隔离186人次,居家健康监测8086人次。全县累计接种721,992剂次,第一剂362,323剂次、第二剂350,221剂次、第三剂9448剂次。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乐至县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秉承初心、护佑健康的乐至答卷标注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