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名威 史浩然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华铭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以“华东药都”的名号享誉全国,拥有全国最大的医药集散基地,不起眼的毛发产品在行销天下,筛网滤布产业也成为了工业发展的强力引擎。如今,崛起中的太和县,以安徽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太和模式”,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出了腾飞步伐。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市五次党代会以来,太和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书写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崭新篇章,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
特色产业强引擎经济腾飞正当时
金秋时节,太和县百麓食药用菌科技产业园里一排排新鲜的竹荪蛋争相萌发,纷纷撑开洁白的“网裙”,长势喜人。员工们正连日不断地采收并将这些菌菇送往车间加工,不久后,便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的产值预计能突破5000万元。”谈及成绩,安徽百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建国信心满满。谈及为何选择太和县作为投资地,董建国说,“之所以选择太和县作为投资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太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投资企业,对我们园区建设给予45%的补助;二是太和县具有深厚的中药材产业底蕴,为食药用菌菇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链;三是太和县交通便利,物流方便,这让我们也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
5年来,太和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加强招商引资,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活了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一池春水。营商环境好,则市场活力足;营商环境优,则发展后劲强。5年来,该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4.9∶44∶31.1调整为2020年的11.8∶43∶45.2。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54.4亿元、财政收入46.6亿元,双双历史性跨入全省十强,连续两年进入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前十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以及省制造业发展十强县、增速十快县。规上企业增长到370家、总量全市第一。
高质量集聚引领产业崛起。5年来,太和县立足本土优势资源,以太和县经济开发区建设为抓手,让现代医药、发艺文化、筛网滤布、绿色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持续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该县经开区围绕产业链建设精准招商,引进了贝克制药、悦康集团、仁济制药等一批重点企业,拥有亚洲最大的医药仓库(20万平方米),5000多家(占全国85%市场)药企驻场,销售6万多种(全国品规最全)药品品规,平均每天约1亿元的现金交易额,终端覆盖全国1.5万家县级以上医院、2万家连锁药店。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全国最大的商品发原料集散地,基地年收购原料发3600吨,经销量占全国的50%以上。筛网滤布产业年产值近百亿元,未来将成为全国有核心竞争力的筛网滤布特色产业基地。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太和县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经济呈现出良性增长态势。该县粮食总产连续5年保持在90万吨以上,荣获全国农业创业创新典型县;建设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3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万亩。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恢复增长,2021年上半年,规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78.97亿元。创新带动“太和好粮油”全面发展,从研发、育种、示范种植、成果转化,到大面积推广,打造出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全县由产粮大县加速向粮食强县转变。
活用“好人”精神文明潮涌润满城
太和县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太和精神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市五次党代会以来,该县立足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让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近年来,太和县以“好人”典型引领公民道德建设,认真开展身边好人推荐、评选、宣传活动。目前,全县8人获评“中国好人”,15人获评“安徽好人”,121人获评“阜阳好人”,406人获评“太和好人”,总量位居全市前列。该县还把志愿服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先后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10个,9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20多万名志愿者。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合六五环境日、学雷锋活动月、爱国卫生月、宪法宣传日等重要事件节点常态化开展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年均开展900多场次,受众10万余人。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近年来,太和县大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自觉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带动农村“民风乡风”的转变,倡导“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新风尚。常态化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新乡贤”“文明家庭”等各类评选活动,发挥典型人物带动示范作用。截至2020年12月,全县评选表彰县级文明乡镇19个,其中7个获得市级表彰,3个获得省级表彰,县级文明村187个,其中34个获得市级表彰,4个获得省级表彰,2个获得国家级表彰。共评选表彰县级文明家庭210户,其中100户获得市级表彰,评选县级星级文明户179户,其中50户获得市级表彰。
紧盯“急难愁盼”民生福祉在改善
近年来,太和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持续发力,让一件件“给力”的“民生套餐”在百姓的心坎里如花般绽放,悄然改变着群众的生活,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今年9月,太和一中新校区正式投用,高一年级1980名新生顺利搬入。太和一中,作为安徽省示范高中,也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的重要生源基地,更是太和县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优化均衡教育资源的缩影。5年来,该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师数量不断补充,全年招聘教师734人。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全年发放各类奖金、补助超过2亿元。教师队伍管理“事权、人权、财权”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得到省政府认可。高中教育质量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质量重返全市第一方阵。
在太和县,一座座新建医院拔地而起,让人们出门就医看病更加安心。近年来,太和县不断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县医院新区、第二人民医院北区、妇幼保健院建设稳步推进,倪邱、坟台、赵庙、原墙、旧县等5个乡镇卫生院成功创建二级综合医院,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2020年,太和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3%、10.4%。财政民生类支出80.7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的86.2%,民生工程进入全市第一方阵。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257万元。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生育保险参保覆盖率99%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0,0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多年来,太和县积极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改造复兴路、细阳路部分路段以及文明东路、光明路等道路,提升主城区道路通行能力。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实施12个老旧小区改造和11个安置区建设工程,计划竣工交付国泰路、创业路、旧县、赵集富康佳苑4个安置区。继续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基本清除城区黑臭水体。建成使用大润发、沙河西路、纪念碑立体车库。投入使用民安路、团结路菜市场,力争新建镜湖路、光明路、解放路、友谊路五星级智慧农贸市场。完成“数字太和”向大数据平台升级,积极搭建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用精细管理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党建引领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市五次党代会以来,太和县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力促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为该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多年来,太和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强化“党建+”理念,积极探索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有效推动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指导乡镇党委健全、完善各类工作运行机制,认真落实三级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压实党建第一责任人主体责任,重点抓好考核结果运用,切实以党建责任落实推动乡村振兴责任落地。
夯实基础,规范提升。围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太和县持续深化完善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晋位争先机制,全县基层党组织100%评星达标。各基层党组织能够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及时下发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提示单,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例会,促进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规范化。
整合资源,齐头并进。如今,太和县正深入整合各类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构建“党建引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党领导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以今年村和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持续推进基层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等重点任务,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引导发挥“两个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不竭动力。
党员带头,争做标兵。2016年以来,太和县多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受到各级表彰,2021年,太和县马集镇马集村被评为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安徽华享中药凉茶党支部书记李连伟,被评为2021年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累计为扶贫助困、助学、抗洪、防疫等公益事业捐款捐物100多万元。2020年初,太和县人民医院王敏同志主动请战支援武汉,在武汉的65天,她转战3家医院,不顾自身安危,奔走在抗疫一线,并在武汉期间第一时间入党……放眼全县,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层出不穷,在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要工作中冲锋在前,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砥砺奋进正当时,太和县新征程即将开启。据太和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着力围绕“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升级产业,转换动能,大力推动实体经济新发展。围绕“产城融合、空间拓展”,强化引领、夯实基础,高品质打造城市新形象。围绕“双招双引、项目建设”,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着力做强经济发展新支撑。围绕“做强产业、富裕农民”,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新发展。围绕“打好攻坚战、改善大民生”,坚守底线,强化保障,全力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