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孝老食堂”: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2021-12-10 15:00:00 来源:本网专稿 

福建宁德市积极试点推广“慈善幸福院”“互助孝老食堂”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空巢、困难、高龄老人用餐难问题,打通农村养老“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丁南

干净整洁的厨房、营养均衡的家常菜谱、适老化的服务设施……在福建省宁德市,一座座“互助孝老食堂”让农村空巢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安度“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记者从宁德市委改革办获悉,为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无缝衔接,宁德市以“小食堂”凝聚“大民心”,着力打造舒心、放心、暖心、爱心的“四心”孝老“小食堂”,切实解决农村空巢、困难、高龄老人用餐难问题,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宁德特色的乡村范本。

突出科学性打造“舒心”食堂

宁德市民政局的一份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底,宁德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62.8万人,占总人口的17.6%。在农村,许多空巢留守老人由于缺少亲人照料,通常是煮一顿吃两餐,一些特困人员甚至是煮一顿吃三天,饮食安全堪忧,助餐问题成为急迫之需。

如何解决“吃饭难”这个当前农村养老服务“痛点”问题?

在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溪池村,26名空巢留守老人离家不离村,在居住、膳食、文娱设施齐全的慈善幸福院里安居养老。慈善幸福院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及饮食习惯,制定了荤素搭配、汤饭均衡的每周食谱,保证了老年人饮食健康及日常所需营养。

在宁德的蕉城区、古田县、周宁县、福安市……一座座“互助互济”的孝老“小食堂”科学布局,“宜新则新、宜旧则旧”,充分挖掘、整合辖区内的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宗祠等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和闲置资源,进行安全、消防和适老化改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舒心”用餐,成为美丽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记者了解到,宁德市于2013年起在蕉城区等地开展“慈善幸福院”模式试点,探索形成具有蕉城特色的“政府+慈善+村级”三级联动的新型农村养老服务。2019年10月,宁德市政府印发通知,推广蕉城区“慈善幸福院”模式,要求每个沿海县至少建设10所,每个山区县至少建设5所,作为试点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用餐问题。

在慈善幸福院的试点基础上,自2020年起,宁德市在古田县开展了“互助孝老食堂”试点,构建“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鼓励居家抱团养老,重点解决贫困、留守、孤寡、高龄、失独、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如今,在总结古田做法的基础上,“互助孝老食堂”已在宁德全市铺开。

突出规范性打造“放心”食堂

今年6月,宁德市蕉城区首家乡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霍童镇桃花溪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为这个老区基点村的“民心工程”和“良心工程”。

占地面积560平方米的桃花溪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按照规范化、适老化方案打造,卧室、孝老食堂、卫生间、活动室、无障碍通道、适老化桌椅等功能设施齐全,为村内残疾老人、“五老”后代等困难群众提供居家养老、用餐、生活帮扶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中心还将红色文化和“孝悌”文化相结合,大力营造敬老爱老社会风尚。

食堂与群众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为推进孝老食堂规范化建设,打造“放心食堂”,宁德市民政局制定了《宁德市互助孝老食堂规范化建设指南》,对食堂的场所、设施、管理、标识等四个方面进行严格规范。

场所规范方面,基本做到“八个一”,即设在一楼,至少一百平方米、一个厨房、一个餐厅、一个卫生间、一个公共娱乐室、一块室外活动场地、一个乡村卫生所。

设施规范方面,必须做到“十个一”,即一套标准炊具、一台保鲜冰柜、一台留样冰箱、一台消毒柜、一套供暖降温设备、一套餐桌椅、一套餐具、一台电视、一套灭火器材、一套电子监控设备。

管理规范方面,按照统一标准建立财务管理、公开公示、食品安全、卫生消毒、资产管理制度,每个食堂都成立膳食管理委员会,由老人代表和村(居)党员组成,膳食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听取意见、改进膳食。

标识规范方面,统一在室外醒目位置悬挂内嵌民政标识图案的食堂招牌,运营和装饰融入党建、乡村文明、家风家训内容,弘扬“孝悌”“互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优良传统,营造浓厚孝老氛围。

在“四个规范”的推动下,一个个规范建设的“孝老食堂”在宁德各地建成投用,了却着农村外出子女的牵挂。

突出公益性打造“暖心”食堂

“互助孝老食堂”作为全新事物,如何才能办得好、办长久?关键是要突出公益性。

为打造“暖心”食堂,宁德市通过实地督查、现场指导等方式,督促县级财政加大投入,并通过推行收费优待和增设专岗人员等措施,确保“互助孝老食堂”可持续运营。

以蕉城区为例,该区给予每个通过验收的食堂一次性开办建设补助资金8万元,运营经费每年补助6万元。古田县则给予每个通过验收的食堂一次性投入装修设备补助资金8万元,并按照七类特定对象老人每人每天1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激励食堂提高服务质量,增添开办食堂的信心勇气。

为了让老人吃得好又吃得起,宁德各地坚持“收费适中、菜金平衡、群众接受、持续运营”的公益性原则,在面向全体常住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的基础上,将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重点优抚对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中的老年人,以及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等“七类特定对象”和革命五老、三属、留守儿童、残疾人、70周岁以上老党员等“五种优待人员”作为重点保障对象,实施“原则上一天伙食费不得高于10元”的收费优待。

此外,宁德市还以蕉城区、古田县为试点,在“互助孝老食堂”设置公益性岗位,在充实食堂管理力量的同时,为农村低保家庭、低收入农户、4050人员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在蕉城区,目前已出台《开发养老互助乡村公益性岗位的方案》,开发了40个专职用于农村“互助孝老食堂”的公益性服务岗位,岗位补贴标准按照不低于区最低工资标准确定,从就业专项补贴资金列支,进一步减少食堂运营经费支出。

突出互助性打造“爱心”食堂

“互助互济”是宁德“互助孝老食堂”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食堂可持续运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宁德市、县两级积极发动各类社会资源参与“互助孝老食堂”建设,形成了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互助格局。

鼓励老人助人自助。宁德市鼓励老年人自助淘米、刷碗、打菜,动员低龄老年人开展种菜、帮厨和送餐等志愿服务。在保障老年人饮食健康的同时,拓展其交际圈,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古田县、福安市、东侨开发区等地出台“助老时间银行”机制,引导食堂服务义工累积的时间积分兑换养老服务,实现“以时易时、以劳换老”。

倡导邻里守望互助。宁德市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倡导乡贤志士、邻里乡亲“一袋米、一把菜、一份爱心献食堂”的互助模式,为家乡发展、邻里幸福添柴加薪。开发乡村助老公益性岗位,发挥“近邻”优势,将“互助孝老食堂”作为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尚的重要平台,鼓励辖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小学学生、农村党员等参与助餐志愿服务。打通“助老时间银行”与公益志愿服务的积分统筹兑换,实现学生及公益性社会组织累积的时间积分可用于兑换学习用品和日用品,“以时易物、共享互通”。

引导社会共济共助。在周宁县,当地积极发挥商会和社会组织作用,引导20多名乡贤、企业家与互助孝老食堂“1+1”共建。宁德市立足“第三次分配”,积极引导社会慈善资源、志愿者组织参与“互助孝老食堂”建设,鼓励慈善力量、志愿者以慈善冠名、捐款、捐物、开展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食堂建设运营,把“互助孝老食堂”打造为社会公益慈善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目前宁德市已建成233个“互助孝老食堂”,日均服务老年人5000余人,切实解决农村空巢、困难、高龄老人用餐难问题,打通农村养老“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