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福建光泽 |“科特派”返乡记:“野生果”变“惠农果”

2021-12-10 22:34:08 来源:中国改革报 

福建光泽县政府通过鼓励科技特派员带技术、成果、项目、管理,并以技术入股和成果转让方式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将技术优势转变成了经济效益

□ 蒋羽宁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丁 南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科技特派员开启回乡帮扶之路。

“85后”园林工程师徐同磊,是一位返乡“科特派”。在他的家乡福建光泽县华桥乡园岱村,每年农历八月,村后山都会迎来一片宝藏野果的成熟期。上山摘果成为外出村里人共同的“童年记忆”。

这种烙在“童年记忆”里的野果,学名木通果,形如肾,俗名“肾果”,多生于海拔较高的山谷密林林缘,常人极难见到它。

如今,经徐同磊这位返乡“科特派”的科技帮扶,园岱村后山濒临绝种的野生“肾果”,已蜕变为光泽县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中华圣果”采摘园里的网红水果,备受游客追捧。

打破“野蛮生长”传统模式

据了解,木通果属于正在开发中的第三代水果,被誉为“中华圣果”,是野生、高营养又具备药理功能的“药食同源”水果和新开发的优特水果。既可用作水果鲜食,也可用作药材,最高售价可达到每斤30元,具有极大开发价值。

目前,主要分布于荒山林区的野生木通果,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利用,人工驯化培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15年开始,光泽县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就开始独立尝试木通果驯化,因缺乏技术引导和科学种植管理,采用传统靠天吃饭、野蛮生长方式,不仅果少、果小、挂果率低,还存在干枯现象,栽培效果并不理想。

2017年,彼时的徐同磊还在华桥乡林业站工作,一次帮助嘉禾合作社理事长杨水明查看图纸的契机,两位园岱同村人形成了把村里野生果发展壮大的共识。2019年,徐同磊调任崇仁乡林业站副站长,虽离家乡,抚育野生果的信念从未间断。

同年,徐同磊成为福建省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华桥乡,并于后续正式定点帮扶嘉禾合作社,提供品种嫁接改良及规范化种植等技术指导,发挥园林、林业技术所长,帮助合作社建成近百亩“中华圣果”采摘园。

此后,经科学驯化改良的木通果更大更甜,食用及经济价值明显提升。2019年,木通果实现大丰收,采摘园扭亏为盈,年收益开始达到50万元以上。每年8月~10月采摘旺季时,园区每天能吸引10批次左右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调研和参观学习团队,每个月想要一睹“圣果园”的采摘游客突破1000人。

“游客们惊奇的是孩时记忆中的野果竟然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只要碰到好天气,来采摘园的游客就很多,现在每天能卖5000元~8000元。”杨水明说。

技术优势变成经济效益

去年,徐同磊和杨水明为驯化后的木通果注册了“铁牛关圣果”商标,并申请了木通果栽培发明专利,还增加了电商销售模式,举办了采摘文化节。园岱村的“圣果园”火起来,不仅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及当地林农、合作社50多家发展林下经济3000多亩,以示范、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还吸纳了闽赣边界特别是周边村民前来务工,解决了50多位农民的就业问题,其中有建档贫困户5户。

今年初,徐同磊同嘉禾合作社建立了利益共同体,这是福建打造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升级版的缩影。当地政府通过鼓励科技特派员带技术、成果、项目、管理,并以技术入股和成果转让等方式,与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更好地将技术优势转变成了经济效益。

如今,“圣果园”产量稳步提升,预估亩产可达1200公斤,产值每亩3万元,木通果产业优势逐步凸显。

为了将木通果产业打造成富民增收的新型水果产业链和药材产业链,徐同磊计划联合科研机构进一步攻破木通果果实籽多的致命缺点,希望可以像无核葡萄一样培育出无籽木通果。徐同磊说,他们还将探索木通果粗加工技术,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扩大木通果产业惠农助农扶贫的盈利面板,缩短“野生果”到“惠农果”的周期。

据悉,徐同磊返乡开展科技帮扶以来,光泽县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南平市示范合作社、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科技示范基地,发展为科技参观学习的高地和园岱村、光泽县的名片。合作社理事长杨水明被评为省级林业乡土专家,合作社社员李和善与黄国良被评为光泽县优秀乡土人才。

“从普通农民到‘土专家’,这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对我派驻工作的认可。”徐同磊说,未来他将和乡土专家们一道,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共同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力量。

来源:2021-12-10《中国改革报》04版

[责任编辑:武艳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