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硕果累累

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
2021-12-02 03:52:50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安宁

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累计开行超4.6万列中欧班列、与25个共建国家学历学位互认、向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7亿剂新冠疫苗……8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走出了一条“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光明大道。

8年前,我国着眼于时代大势,从自身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紧密融合的大历史观出发,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迅速而热烈的反响。截至目前,已与144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建交国近80%。同时,还与日本、意大利等14国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

为何“一带一路”朋友圈得以持续扩大?可以从“一带一路”的出发点找答案——在于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共赢,如今,承载着这份初心而交出的成绩单已变得沉甸甸。

8年来,合作项目开花结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中老铁路即将通车;比雷埃夫斯港建成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中巴经济走廊等标志性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合作主骨架日益丰满充实。援助老挝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非洲疾控中心、亚非拉国家“光明行”等一大批民生项目相继建成和实施,得到共建国家民众广泛赞誉。中欧班列已实现并稳定保持月行千列、年行万列,截至2021年10月底,已铺画运行线73条,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5个城市,累计开行超4.6万列,运送货物超419万标箱,货值超过2000亿美元;中亚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量也实现大幅增长。

8年来,经贸合作持续深化,贸易投资规模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9.2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接近1400亿美元。已成功举办4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累计达成成交意向近4500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即将生效实施,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与19个共建国家签署的“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国际互认安排,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平发展。

8年来,资金融通不断拓展,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逐步健全。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提出并推动实施《“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和丝路基金,与国际金融公司、非洲开发银行等合作设立非洲共同增长基金,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成为国际开发性金融的重要力量,有效拓展了与共建国家资金融通。

8年来,人文交流广泛活跃,民心相通日益深入。在共建国家设立了一批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与25个共建国家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形成了“丝路之旅”“孔子课堂”“鲁班工坊”等10余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和美术馆联盟,以及“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交流平台,有力增进了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促进了我国与共建国家民众间相互理解认同。

此外,还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形式,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康丝路方面,我国已向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7亿剂新冠疫苗,其中多数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起全球疫苗合作行动倡议,明确了未来3年内提供3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经济复苏。

绿色丝路方面,推进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支持共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构建了“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全面组织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

数字丝路方面,发起了“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与16个共建国家签署“数字丝路”建设合作文件。提出促进数字时代互联互通倡议,支持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创新丝路方面,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联合共建国家建设一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积极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我国际科技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

可以说,“一带一路”根植于历史、面向未来,源于中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