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型开放是新一轮改革开放关键环节

2021-11-16 14:00:00 来源:本网专稿 

专家认为,要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进而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新体制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健生

我国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开放的大门只能开不能关。推动高水平开放要与高质量市场经济融合,制度型开放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关键环节。近日,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第8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要在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进而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新体制。

高水平开放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14亿人的大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以扩大内需为基本导向的高水平开放,就是要实现内外市场联动、要素资源共享,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发展格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推动高水平开放要与高质量市场经济融合。

“我国商品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97%,但要素市场化还不够,包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化推进的速度较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谈道,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涉及七大要素,土地、资本、数据是“物本要素”;知识、技术、劳动力和管理(企业家)与“人的发展”有关,是“人本要素”,要实行“物本要素”和“人本要素”双线推进的方略。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产业链升级的突出短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长黄群慧认为,创新不仅仅是个经费投入的问题,还涉及完善整个创新生态,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前瞻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的研究;努力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基础服务体系;构建产业创新网络,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协同性,构建全社会范围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建议,在发挥好传统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企业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形成合力。

“尽管我们面临个别国家的科技遏制和打压,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开放创新之路,尤其是在一些关键制度上扩大开放力度。”张军扩认为,要处理好自主安全与开放合作的关系,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开放创新。同时,积极推进国内外人才、技术和科技计划等各方面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兼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指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是全球最大,现在已经达到4亿人,未来将达到6亿~7亿人。

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放,农村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激发出巨大的市场活力,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缩小至2.56:1。

对此,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认为,如果未来15年我国5亿多农村人口收入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幅缩小,城镇化率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以上,那么我国城镇化率有望由目前的64%提升至2035年的75%左右,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新动能。

高水平开放要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

与会专家认为,制度型开放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关键环节。

“制度型开放的重大任务在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公平竞争、反垄断、市场透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强化制度性安排。”迟福林举例说,比如,实现经济政策由产业政策为主向竞争政策为基础的转变,强化对经济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主动对接全球高水平经贸规则,并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区)强化敏感领域的压力测试;强化财产权与知识产权保护,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与创新活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叶辅靖认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开放必须过三关,即外部环境关、正确认知关和制度型开放的关键议题关。外部环境关就是进一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正确认知关就是要准确认识力量对比,准确认识自己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客观科学地认识别人和自己,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克服自满心理和拒改心理;关键议题关就是要正确对待制度型开放的几大核心议题,如国企议题、补贴和产业政策议题、劳工规则议题、数字贸易议题等,掌握好开放与安全的平衡、高标准规则和务实渐进的平衡。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首席顾问刘以雷强调,要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政府机构,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

“高水平开放条件下要重构竞争政策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建议,加快完善有关竞争政策的法制化体系;完善有关竞争中立的政策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市场主体的行政干预;用竞争政策保护竞争,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市场竞争;加大竞争过程中的产业救济,尤其是对失业、安全保障的配套政策。

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建议,积极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包括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等。

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更高层次对外开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战略全局。首先,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中国进入推动零关税、零壁垒、低补贴,更高效率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更大的服务业市场准入开放的发展新阶段。其次,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更高标准的制度型开放。中国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高标准规则和制度相衔接相对接,对标RCEP、CAI、CPTPP,以及后CPTPP的国际高标准规则和制度。再次,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更高层次的创新开放。推动更高层次的人才开放,基础研究开放、应用基础研究开放、共性技术开放、开发试验研究开放,推动金融创新和高端服务创新,实行全方位国际开放。

“最近我国正式申请加入CPTPP,这是对外开放的一项实质性举措,也面临一些难点,比如,国企改革问题、产业政策问题、环境问题、劳工权益的保护问题,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很清楚。比如,海南正在建设自由贸易港,建议将CPTPP的一些内容放在海南进行压力测试,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说。

迟福林认为,我国推动高水平开放,不仅为推进多边、双边的自由贸易进程提供重要动力,还将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一方面,我国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新的贡献。预计未来5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望保持在25%~30%。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内需潜力的释放需要在高水平开放中实现,能源、技术、服务型消费都需要加大进口。同时,我国巨大市场潜力的释放,将为全球市场增添巨大活力。预计未来15年,我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

“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将使世界更加受益于中国。”范恒山说,今天,中国已经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贡献大国,经贸活动遍及全球,产品与服务融透到世界的各个领域,今后中国将继续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的新机遇。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