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贵州-中国改革报看贵州,贵州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解放思想 敢想会干!安顺市“顶云经验”理论研讨会在关岭召开

2021-11-13 13:03:14 来源: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黄振国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讯(黄振国)11月12日,由中共安顺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日报社、中共安顺市委宣传部、中共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委主办的安顺市“顶云经验”理论研讨会,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召开。

研讨会现场。

贵州日报报刊社社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国超,原贵州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社科联主席、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裴,贵州省委党校副校长罗凌,多彩贵州网副总编黄华,光明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吕慎,中国改革报驻贵州记者站站长曾平,农民日报驻贵州记者站副站长刘久峰,贵州省委政研室政治和党建研究处处长陈成;贵州省军民融合办机关工会副主席、驻紫云自治县工作队副队长杨杰等以及安顺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论文作者代表,关岭自治县有关领导、部分乡镇(街道)及县直部门(单位)领导和有关媒体参加研讨会。

据了解,“顶云经验”的产生起源于1976年至1978年,当时顶云公社有29个生产队,与全国各地一样,以“生产队大集体”的方式经营管理土地,生产落后,群众吃粮难的问题较为严重。顶云秧井、八角岩等16个生产队冒着被扣“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的风险,先后悄悄把土地“定产到组”,就是把生产队分成几个作业组:一是定各组组长;二是定土地产量;三是定人口定劳动力;四是定耕牛和农具;五是定副业人员;六是定各组送粮人员。到了秋收,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队,粮食产量比往年增加了两倍多。1978年春,16个生产队又将土地“包产到户”,粮食更加增产,老百姓吃上了饱饭。

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头版整版刊载《“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定产到组超产奖励行之有效》两篇通讯,并配发“编者按”,详细介绍关岭自治县顶云公社(现为安顺市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办石板井村)土地包产到户经验。“顶云经验”由此走进人们的视野。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国超发言。

原贵州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社科联主席、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裴发言。

研讨会上,贵州日报报刊社社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国超,原贵州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社科联主席、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裴,贵州省委党校副校长罗凌,贵州省军民融合办机关工会副主席、驻紫云自治县工作队副队长杨杰,贵州省委政研室政治和党建研究处处长陈成,多彩贵州网副总编黄华,中国改革报驻贵州记者站站长曾平,农民日报驻贵州记者站副站长刘久峰,围绕顶云“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经验启示和感悟,分别作了研讨发言。

研讨会前,参加研讨会的代表走进“顶云经验”发源地——石板井村、“顶云经验”纪念馆以及“顶云经验”纪念园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在顶云经验纪念馆里,参会代表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顶云经验”来源、历史背景、“顶云经验”的传承和影响等详细内容。

中国改革报贵州记者站站长曾平发言。

中国改革报贵州记者站站长曾平在参观后激动地说,“顶云的改革经验为中国农村改革树立了榜样和典型,值得点赞。如今通过传承和发展,顶云经验更加熠熠生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今天广大的农村基层干部来说,更应该用于担当作为,继续发扬好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继续出新绩、创新功”。

[责任编辑:罗小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