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广西-中国改革报看广西,广西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推动茧丝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2021-11-08 12:57:35 来源:改革网广西 龚真泽

本网讯 广西坚持“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发展模式,推动丝绸产业链逐步向蚕丝被、绢纺、织绸、家纺、蚕桑综合利用等深加工方向延伸,茧丝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发展格局,茧丝绸业也成为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带动辐射面广、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农工贸特色产业。

2021年,广西共有规模以上丝绸加工企业93家,其中缫丝企业75家、缫丝丝织企业11家、丝织企业6家、家纺企业1家;全区自动缫丝机生产规模40万绪,剑杆丝织机605台。我区缫丝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较高,自动缫丝机普及率达100%,生丝质量96%达到4A级以上,10%以上达到5A、6A级;丝绸工业除蚕丝加工外,不少企业已逐步向蚕丝被、捻线、绢纺、织绸、家纺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拓展。

 广西主将桑蚕业列为广西农业加快发展的11个重点新兴优势产业之首,明确提出要把桑蚕发展成为继糖蔗之后在全国甚至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优势特色产业。制定了适度发展桑园,努力提高茧丝质量,大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工作部署,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的方法,加快“东桑西移”基地建设的步伐,为应对新冠疫情,加强茧、丝市场宏观调控,减轻因茧丝价格大起大落给蚕农和茧丝绸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关于印发广西生丝质押担保贷款财政补贴工作方案的通知》,有效保障蚕农的利益。着重抓好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推动自治区工信、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职能,形成合力,加大对蚕桑业发展的扶持,全自治区上下形成了加快茧丝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对推进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桑西移”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桑蚕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桑蚕产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桑蚕优势产业带。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农民群众进一步掌握了种桑养蚕的新技术,自觉接受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学种养的新观念,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据统计,广西桑蚕种养业涉及全区80多个县(市、区)的600多个乡(镇)5000多个村的80多万农户,蚕农售茧收入100亿元以上,养蚕收入超万元的有70多万户,超五万元的有1万多户,户均收入超万元,在蚕区广泛流传着“家有三亩桑,致富奔小康”说法。随着蚕区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大多数村(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

广西及各市政府在土地、资金、鲜茧收购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客商到广西投资、合作建设蚕桑基地和加工企业。鹿寨、宜州、蒙山、环江、忻城等县区分别建立了丝绸工业园。江苏华佳丝绸集团公司、浙江丝绸之路集团公司等一大批经济实力、技术力量较强的东部企业纷纷进入广西投资办企业。截止目前,广西全区共有规模以上丝绸加工企业93家,自动缫丝机生产规模40万绪,剑杆丝织机605台,广西缫丝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为城镇居民和吸纳农民工就业提供了近4万个岗位。而且有不少企业除了蚕丝加工外,丝绵被、捻线、绢纺、织绸、家纺等深加工项目已在广西各地相继建设和投产。同时,经过市场多年磨砺,以广西恒业丝绸集团、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在缫丝生产和市场供应方面逐步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2016年,河池市宜州区、环江县获得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2020年,河池市获得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丝绸新都”称号,为今后广西茧丝绸业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龚成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