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原生态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古建筑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全县共有4个村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2个村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25个村被列为广西自治区级传统村落,数量居广西前列。
本网讯 近年来,富川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通过创新多方参与保护机制、多元投入建设机制、多业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古村落遗产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建立多方参与保护机制,保存古村落“原味”
在传统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为有效解决因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老建筑原有风貌和传统文化韵味难以修复保存的问题,富川创新建立多方参与保护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格局。
政府层面,积极培育和扶植本地文创、建造、木匠等方面的人才,建立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本地人才资源池。同时,从区内外设计院、科研院校聘请专家学者,建立驻村指导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优势,汇聚区内外保护技术资源,让古村落得到专业化、规范化保护,避免古村落在保护中“失真”。
社会层面,以县、乡、村为责任主体,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投资投劳,引导和鼓励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拓宽社会参与保护渠道。同时,在保存古村落“原味”的前提下,采取“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保护模式,大力实施乡村风貌改造、农村改厕改水、垃圾治理等,合理完善文化名镇名村和古村落的道路、水、电、公厕等基础配套设施,确保古村落村民享受乡村振兴的建设成果,同时引导当地村民共同保护古村落原有的文化符号、文化印记,让古村落原有的历史品味、古村韵味始终长存。
健全多元投入建设机制,推动古村落“善治”
为破解“保护、修复传统古村落”资金来源问题,富川注重“向上+向下”齐发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用好用足专项补助机制,积极向上申报纳入传统村落扶持资金名录,争取国家、自治区级相关部门专项补助资金支持,推动古村落保护得到长效治理。
规范运用资金整合机制,加大县本级的古村落保护资金投入,县住建、文旅等部门对各级补助资金、投入资金进行科学整合,统筹县级力量资源推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
建立社会资金筹措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民间资本捐资捐物、参与建设等方式,共同参与全县古村落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富川莲山镇的“中国传统村落”大莲塘村,在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对全村5幢古民居进行了主体加固、防漏、排水的修缮处理,清理还原石板路面约3公里,拆除近年无序修建的拦河坝6个,古村落的原始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得到了有效整治,古村落历史面貌得到有效保护。
探索多业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古村落“活化”
结合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打造国际慢城,推动古村落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古村落传统文化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富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保护与修复、保护与利用中建立完善瑶族文化传承机制,将秦汉时期潇贺古道和西岭山脉为主线的28个古村落连点成线,实现整体打包、资源整合,编制形成具有历史记忆的“古韵富川美丽乡愁”古村落民俗文化全域旅游规划,打造“农业+”、“文化+”“康养+”“工业+”等多业融合旅游发展模式,重点推出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游、历史文化观光游、户外休闲互动游、长寿养生健康游、民俗风情体验游、工业观光度假游等六大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美生态、瑶风情、古文化”三大版块的地域特色旅游产品,构建了融居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特色购物旅游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旅游模式,推动古村落资源的守旧保护和时代激活。
截止2021年10月,全县旅游接待591.91万人次,同比增长40.93%;旅游总消费68.58亿元,同比增长45.24%,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