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广西-中国改革报看广西,广西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小家庭”跃变“大家庭”——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实施农业产业联营体改革释放土地发展活力

2021-11-03 13:11:17 来源:光明日报 龚真泽

10月29日,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山北乡农业产业联营体社员马仙影从联营体领到了今年的保底分红1440元和今年早稻的324元分红款,喜上眉梢:“入股联营体收入有保障,明年我要把全部田地入股。”

当天,像马仙影一样,山北乡农业产业联营体这个“大家庭”共有140户社员获得了今年保底分红和早稻分红,分红款共16.1万元。

“小田变大田,小户变大户,古老的土地又焕发了创造财富的新活力。目前,覃塘区创建有10个农业产业联营体改革试点基地,共有1166户农民入股,共同劳动,共享分红,收入普遍提高二成左右。”覃塘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惠卿说。


小家庭组成大家庭

农业产业联营体,就是在自由自愿、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建立《章程》,组织理事会、监事会组织机构,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统一经营,各方利益分享、亏损共担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山北乡党委书记朱元华介绍,山北乡组织乡村干部,深入群众意愿较高的石马村召集了户主大会、社员大会,通过了联营体章程,选举产生联营体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明确了在入股社员每年第一次保底分红不能低于上年土地流转租金即每亩400元的基础上,联营体储备金、理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工作经费、社员、农业职业经理人收益按1:1:2:6进行再分红。今年3月7日山北乡农业产业联营体正式成立运营。

《章程》规定,入股社员是联营体经营体主体,全程参与生产决策、农业职业经理人聘用、收益分配等。理事会代表全体社员负责生产、管理决策,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提出具体生产实施方案、生产成本预算、产量指标、日常经营管理等,监事会则代表全体社员监督理事会、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工作。

联营体照顾到了各方利益,实现了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明确了社员的保底收入,入股积极性高涨。今年上半年,山北乡石马村就有入股社员140户,入股土地328.6亩;下半年,又新增包括邻村保和村在内的132户社员及340.8亩入股土地。

“小家庭变成大家庭,大家抱团创市场,形成利益共同体,走共同富裕道路。”朱元华说。


从土地“看客”变身土地主人

金秋十月,山北乡农业产业联营体金灿灿的稻田上,十多台联合收割机机声欢鸣,100多名农民打包运输笑声悦耳,浓浓的乡村振兴气息拂面而来。

马仙影告诉记者,去年她把这田地租给老板种水稻,她成了打工女,干多干少都领一样的工钱。现在她成了联营体的主人,收成好坏直接关系到家庭收入,工作起来更卖力气了。

联营体也让她既省心又增收,前年没把土地租给老板,她种植的3.6亩水田,均分布在6个不同的地块,插田要请人工,看水、喷药、晒谷样样操心,家里的八旬双亲没法照顾,还要定期接送孙子上学,因为以前没种过稻米,稻田收获只是别人的一半左右。“去年把地租给老板,每亩只有现在的400元保底分红收入,现在把田地入股了,我每天只上班8个小时,不仅有工资,加班还有加班费,收入成倍提高。” 马仙影说。

加入联营体,让众多群众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现年40岁的石马村韦明,把2.3亩水田入股联营体后,专心在本地做装修生意,妻子则在附近中板厂打工。“不会因为农忙抢季节耽误我的装修工作。妻子也不用再三天两头请假了,收入增加不少,现在同时供孩子读高中、初中和小学也没有什么压力。”

今年下半年刚加入联营体的保和村韦书棒,自购有一辆中型耙田机。先前他因为要耕作家庭的3.6亩土地,耙田机经常闲置在家。加入联营体后,他为联营体和周边农户耕作了30天,共收入6万元。“这还不算农闲时节做建筑零工、土地分红的收入。” 韦书棒笑着说。

联营体也让农村年迈老人解了土地情结。石马村八旬老人韦国兴说,他3个儿子均在广东打工,他与妻子在家带2个孙子。尽管儿女们不让他种田了,但他不忍心看着6亩多的田地丢荒,每年都请人耕种、收晒,赚不了几个钱。现在看到稻田增产,又有分红,他就安心带孙子了。


从老板到“公仆”

山北乡石马村韦学活是联营体农业职业经理人。未聘任前,他是当地水稻种植大户,常年租地500亩。

“以前,村民都叫我老板,现在都叫我经理,意思是为人民服务,是‘公仆’,我听起来耳顺心宽,主管农田业务的儿子也被当选为新一届乡人大代表。”韦学活说。

由于经营得当,今年早稻,他除了完成每亩400元保底和每亩早稻90元分红外,还按照预定的1:1:2:6利润分配方案,按每亩留给联营体储备45元、理事会和监事会管理经费45元,得到了社员们一致认可。

“我取得保底分红后利润的六成分红,是我出设备、资金、技术和开展规模经营的合理回报。”韦学活说。

作为多年的种粮大户,他拥有齐全的犁耙机、插秧机、无人喷药机、货车、稻谷烘干机等农机设备,有银行融资的担保和信用,有过硬的科学种田技术,有品牌、信息、乡土人才的优势。

小户合成了大户,小田拼成了大田,利于机械化耕种。“以前租地种粮的时候,有些群众不愿意,出现了‘插花’地。现在这情况消除了,亩均耕作、运输、管理成本降了30元左右。”韦学活说。

便利标准化生产。社员积极性提高后,都能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规程插田、施肥、除虫、运输、烘干,产品品质得到了保证,销价高出一成多。

由于减少了前期租金支出,加上便捷、优惠的融资,联营体有了充足的资金周转保障。“劳务工资都按时发放,肥料等农资从没有拖欠。” 韦学活说。


从“担忧”到无虑

规模化经营,让联营体获得了农资购买、产品销售的优惠渠道。企业每年的稻种、肥料等农资都是从厂家成批购进,仅肥料价格每吨就节省了200元,每亩农资成本减少了40元。

山北童子粮业公司是该联营体的合作收购商。总经理韦进同告诉记者,由于合作方的产品质高货足,他们全额收购,价钱也比同行略高。

据了解,覃塘区其他9个农业产业联营体基地分别与贵港市和顺食品有限公司等本地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了订单收购协议,收购价格有保障,解决了联营体产品销路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升了联营体抗风险能力。农企合作,构建了农业产业联营体水稻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实现联营体长远发展。

联营体推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石马村有61户脱贫户入股207亩土地成为社员,分别占全村脱贫户的44.1%、联营体入股土地的30.9%。加入联营体后,那些因年迈无力耕种或缺乏技术的脱贫户的增收难题得到了解决。”石马村第一书记覃斌深有体会。

“创建农业产业联营体,国家还有种粮补贴、绿肥种植补贴,当地政府还将有10万元至30万元的奖励,种粮风险会大大降低。”韦学活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以前,覃塘区农业种植普遍采取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方式,难以进行机械化耕种,粮农的利润少之又少,导致后继乏人。而流转出租给合作社经营的方式,也因土地租金不断提高,日渐挤压了合作社利润空间,造成发展乏力。

覃塘区把党史学习教育与破解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难题相结合,全面践行“八个一线工作法”, 通过在各乡镇建立了共2376亩的农业产业联营体,以企业理念发展农业,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利益分配新模式。

“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全覆盖的总体安排,覃塘区将在2023年建成1000个农业产业联营体,实现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亿元以上。”覃塘区政府副区长覃桂新描绘了该区未来农业产业联营体发展蓝图。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