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传承中的技术突破和观念革新

2021-10-29 15:25:24 来源:本网专稿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科技含量,将功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健生

“霞光红、长城灰、天霁蓝、瑞雪白,这些冬奥色彩系统中的主色勾勒出冬奥会恢弘场景与空间意境,以及冬季运动的节奏感和韵律感。”10月27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正式亮相。

据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介绍,这套制服装备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科技含量,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冬奥核心图形的雪山图景,将功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可以实现温度变化和场景转换下的自由穿搭。

传统美学和冰雪运动融合尽显双奥传承

水墨轻岚,天人合一。冬奥制服装备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及志愿者穿着使用,包含服装、鞋品、配件三类。冬奥制服装备的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冬奥会核心图形的雪山图景。冬奥核心图形的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融合了京张赛区山形、长城形态以及《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

制服外观设计,运用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笔触、浓厚淡薄的线条、远近虚实的层次,将传统美学和冰雪运动巧妙的联系融合在一起。

在色彩选择上,沉稳的墨色和跃动的霞光红展现了工作人员的实干和热情,中性的长城灰彰显技术官员的客观公正,明亮的天霁蓝展示志愿者的青春活力,纯洁的瑞雪白作为调和色象征着“瑞雪兆丰年”。

闫成说:“我们参照国际奥委会工作原则,借鉴往届冬奥会筹办经验及制服品类设置惯例,针对赛时北京、延庆、张家口特定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场景、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规划了制服装备品类,可以实现温度变化和场景转换下的自由穿搭。同时,围绕实现功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开展了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最终打造出了这一套制服装备。”

这套制服方案的设计师,是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贺阳。贺阳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制服设计师。2008年盛夏,承载灵动祥云图案、搭配清爽色调的夏奥制服,成为许多国人关于奥运的永恒记忆。

“从夏奥到冬奥,奥运制服既要有一脉相承的设计原则,也要依据冬季项目的特点作出技术突破和观念革新。”贺阳举例说明了制服的双奥传承,比如冬奥制服上衣的灰色水墨意象,也源自于冬奥色彩中的长城灰,而长城灰正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色彩延展而来,连接了北京夏奥与冬奥,体现双奥之城风采。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凸显低碳

轻便保暖、美观舒适,是冬奥制服研发的题中之义,而为了实现这些,则需要科技的创新和细节的应用。北京冬奥组委充分发挥专业力量、专业机构的作用,推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制服装备功能防护作用。

这套从600多套外观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制服装备,前后进行了8轮版型优化。

“制服面对的是约3万名穿着者的共同需求,每个人的身材体型、穿衣习惯都有所不同,版型设计既要有足够的包容度来满足个性化需求,又要保证内外套穿时的舒适性,还要保持在廓形上的美感。因此,北京冬奥组委进行了多轮的版型调整优化,基于冬季运动专业装备穿搭和人体工程学原理,采用功能性面料和立体剪裁方法,兼顾动静状态下室内外多场景作业需求,实现全方位防护和辅助支持。”闫成说。

据闫成介绍,制服填充絮料选择拥有国内专利技术的多层结构新型保暖絮片,并根据冬奥的使用环境进行针对性改良,满足寒冷环境的保暖需求。保暖靴使用的防水膜,100%防水、防风雪,透气,可回收;鞋底使用湿冰止滑材料,湿冰防滑颗粒辅以冰爪底纹设计,具有优秀的冰面防滑性能和抓地能力。功能外套采用的层压复合面料结合高性能膜材料,轻盈、服帖、有弹性,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透气性和抗结露功能。

“依据人体3D功能分区,功能内衣套装背部、腋下等易出汗部位采用单项导湿材料与亲肤速干材料拼接实现多功能需求。”闫成进一步说明,功能外套增加了夜间反光安全设计,袖口、领口、拉链、肩部增加防水、防滑、透气等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制服装备在设计、生产、发放等各环节也着力践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理念。例如,装备收纳包所使用的纱线,都是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制品生产出的环保纱线;包装袋采用生物可降解母粒制成,180天降解率可达90%以上;鞋靴皮革加工工艺采用专利节水技术。

“另外,在赛时制服装备相关工作中,北京冬奥组委也遵循节俭办奥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节约办赛成本。”闫成举例说,在冬奥制服装备中使用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双会徽,提升制服装备的可持续性,减少冬残奥会制服发放数量;在确定生产订单时,根据有限的数据,对工作人员、志愿者、技术官员的性别比例、尺码分布进行了反复测算,合理预估赛时制服装备的性别比例、各尺码号段数量,科学控制备货量。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