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北海市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部位,继续发挥联系79个重点村、960名驻村工作队员,以及市、县、镇1.1万多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作用,精准防控返贫风险,深化抓产业促消费、抓就业稳岗,持续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发展内生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及时全面识别风险群体
一是强化“线上线下”监测。“线上”依托部门数据信息,找出导致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疑似名单。“线下”由驻村工作队员或村“两委”干部组织屯(组)长,根据上级下发名单开展排查,对核实的存在风险情况在信息系统中“亮灯”预警。二是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实行“高、中高、中、低”四级分级预警制,细化和压实防贫举措,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按照返贫、致贫风险原因,分类“开单”给有关部门,拟定防贫举措。三是加强动态监督管理。每月评估动态销号,对已享受帮扶政策的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开展风险评估动态管理。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实施跟踪管理,确保防贫举措落实到位。
完善扶贫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提升产业脱贫成效
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十三五”期间,全市筹措资金5.58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1151个,市辖每个县区都有2—5个县级扶贫产业基地,每个贫困村都有1—4个特色产业,以及1个有贫困户参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以上的产业扶贫基地。2021年全市共入库项目440个,预算总投资4.58亿元,计划实施产业项目110个,预算总投资2.4亿元,项目涵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果蔬大棚种植、民宿旅游等领域。截至3月中旬,上级下达第一批扶贫资金8612万元,市辖县区批复项目资金7808万元,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全市贫困村的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种养结构更加完善,乡村旅游业和服务业逐渐兴起,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初步形成现代果蔬、蓖麻种植、海鸭蛋、火龙果、肉禽养殖、水产养殖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桂台渔业合作项目初见成效。
另一方面,完善消费帮扶制度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健全北海市消费帮扶数据中心数据收集、统计、中转及分析应用等功能,提升线上线下网络布局,解决产品现场展示、质量安全、合理定价和运输配送等问题,推进消费帮扶网络精细化发展。构建线上线下消费扶贫网络,全市有222个扶贫产品通过认定,销售金额逾2.66亿元,带动超过1.07万户4.7万人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推动商务、宣传、农业农村等多部门联动,对产品定位、包装、宣传等进行全方位打造,打响品牌促进销售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三个强化”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可持续增收
一是继续强化“三个一批”工程。通过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通过企业就地接收一批,通过扶贫车间带动一批的办法,多向发力稳就业。采取线上、线下两个途径,继续发挥全市5000多名自然村招聘专员作用,促进企业和村直接对接,精准匹配就业岗位。截至3月19日,北海市脱贫劳动力返岗复工人数20885人,是2020年同期的100.3%。二是继续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出台就业扶贫“快餐”服务、就业扶贫解困攻坚行动、就业扶贫车间认定等政策,发挥园区企业吸纳就业优势,围绕市内外用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促进就业。2020年全市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20819人,是2019年的1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