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众”积厚成势 因“创”破茧成蝶

2021-10-21 12:03:23 来源:本网专稿 

——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会场亮点扫描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你刚才提到(绊住科研人员的)‘细绳子’已经扫光了。确实扫光了吗?”

“总理,确实扫光了。根据我的切身经历,专项改革的第4条,对过往利用高校科技成果自主创办企业进行合规性整改,这为公司未来发展铺平了道路。”

这是李克强总理与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创业者徐凯的“云对话”。

10月19日下午,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启动。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启动仪式,并通过视频巡视了河南郑州主会场的几个参展项目。

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去年9月,李克强总理去上海考察时,专门走进上海交通大学,了解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情况。上海交通大学的几位资深院士和教授此前曾给总理写信,反映科技成果转化所遇到的障碍。总理将其比喻为缚住科研人员手脚的“细绳子”,并叮嘱随行负责人统筹研究政策予以综合解决。

同年11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卡点堵点,开展系统探索试点。今年3月,《上海交大新时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系列文件发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今年上半年,成功转化数量66项,合同金额突破3.8亿元,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创办企业6家,科创企业上市1家,启动IPO1家,筹备中8家。改革试点以来,合规整改企业超过30家,估值超过100亿元。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的受益者,徐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谈到了改革对激发双创活力的作用。“高校的教师创业是双创大潮中重要的一支。”徐凯说,这一支队伍很特别,很少有教师会就互联网模式的创新去创业,他们的项目都是跟高科技密切相关的。“如果这项改革能向更多高校辐射,肯定非常有助于双创向纵深推进。”

事实上,这一专项改革的影响力也正在持续扩大。今年,上海市已经将“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落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写进了《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1-2023年)》。

科技主导的创业新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在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核心软件、新材料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地带,亟待创业力量的‘拓荒’。”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说。

“跟总理视频云对话,感觉很振奋。”徐凯还向记者透露,自己创立的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临床III期阶段,目前全球只有美国的一家公司有同类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尚未进口,即可替代’。”

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无锡海斯凯尔医学技术公司的邵金华,在跟总理视频连线时同样难掩“振奋”和“激动”。他回忆说,2015年,首届全国双创周活动启动时,他站在离总理不到10米的位置,听总理寄语创业者。“您的讲话一直激励着我们。今天在郑州主会场,虽然与您相隔上千里地,但是我的心情比上一次更加激动。”

2015年,邵金华团队研发的无创肝纤维化诊断系统iLivTouch刚刚面世不久。通过设备专用探头,接触人体表面皮肤,就可以准确知道代表肝脏健康情况的硬度数值,改变了目前临床依靠肝穿刺活检的局面。“这项技术可以让我们在肝硬化或者肝癌发生的前10年就发现疾病的征兆。可以说,它让我们原来‘沉默的肝脏’可以‘说话了’。”

在保障准确性、消除患者痛苦的同时,这项技术将检查费用降低了1/5。“我们新的目标是,让我们的技术能够走进每个县级医院、社区医院,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现代的技术。”邵金华说。

如今,这项技术在国内已经推广了5年多的时间,邵金华激动地向总理汇报现在取得的成绩。“我们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全国超过一半的三级医院在使用我们的产品,获益检测人群超过3000万人。同时,我们还走出了国门,我们的产品已经应用在海外30多个国家,200多家海外医疗机构。”

中国是肝病高发国,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人群已超过4亿。李克强总理对此也非常关心,希望海斯凯尔的仪器能够越做越精,再配合药物等方面的治疗,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在郑州主会场的主题展示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带来了今年6月刚刚获批上市的肝癌治疗创新药多纳非尼。该药品是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用于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线首选治疗。

“相比于进口药物索拉非尼,多纳非尼疗效与安全性兼顾,是新型口服多靶点小分子靶向药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展区的工作人员黄逸告诉记者,多纳非尼在降低毒副反应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创业带动就业共富

“我们的绣娘这样描绘现在的生活,‘在家门口唱着歌,绣着花,背着孩子养着家’。”靳英丽是“小小绣花针、改变千万家”爱心绣娘项目负责人,在法国学习服装设计时,她发现在一些国际大品牌的设计中,运用了中国的刺绣元素。归国创业,她往返于上海和云南之间开展“绣娘公益”,把中国传统手工非遗文化设计成文化衍生品。

靳英丽向总理介绍说,该项目通过“公司+社会组织+绣娘合作社”的方式,解决了云南边境地区绣娘语言不通的问题,帮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根据民族不同,我们在云南建立了13个刺绣合作社,包括哈尼族、彝族、苗族、布依族。上海的设计师将非遗刺绣设计成’行走的艺术品’,让配色时尚化,再把设计稿交给云南的绣娘。爱心绣娘项目带动了1056名建档立卡户脱贫,绣娘人均增收2000元。”

创业带动就业增收的案例还有很多。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大学生群体创业规模从47.8万人增长至82.3万人,返乡入乡创业群体数量从200万人攀升至1010万人。“现在国家‘放管服’改革越来越实,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创新创业越来越有奔头,我们一定珍惜时代带来的机遇。”湖北省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新在双创周启动仪式上如是表示。

创业创新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新疆李奶奶”李瑞琴的创业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年逾古稀,李瑞琴二次创业,在和田县创建新疆昆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着团队攻关,实现沙漠科技育菇。仅一年时间,已形成“木屑粉碎—菌棒制作—生物育种—香菇种植—香菇烘干—香菇酱加工—废菌棒再利用”全产业链,建成1500座标准化香菇大棚,4000余户少数民族家庭种菇增收,解决1400余名农民就业,年均收入26,000元。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依托212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开展4个专项行动,以创业带动、促进高质量就业。截至目前,共新增高质量就业135万人以上。

“几年来,在双创活动周的带领下,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竞相涌流,极大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动力和韧性。今年的主要目标是,发挥双创在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作用。”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主持启动仪式时如是说。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