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科技部副部长邵新宇,司法部副部长刘炤,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广东省副省长王曦,深圳市市长覃伟中等介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一周年主要进展成效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改革报记者 高弘杰 摄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政
10月14日,国新办就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一周年主要进展成效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2020年的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宣布,党中央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年来,相关举措已经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进展,实现良好开局。
会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司法部、自然资源部及广东省、深圳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一周年的主要进展成效,并回应了热点问题。
“四个一批”落地见效
“一年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广东省、深圳市,合力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举措落地落实。总的来看,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首批40条授权事项中,22条已经正式落地、取得实质进展,其他18条事项正在有序推进。”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介绍了四方面进展,即“四个一批”。
一批重要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顺利推进。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权、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设立和撤销权、占用林地省级审核权等权限陆续下放到位,赋予深圳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
一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深圳在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民生服务供给、国际规则对接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包括率先实行了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投入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的使用权;实行地上地表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制度,试行地下空间分层设权;深圳证券交易所时隔21年恢复了主板发行功能,主板与中小板合并正式实施。
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方案和举措积极实施。包括率先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首批基础设施REITs项目落户深圳、率先推进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等。
一批重要的实践创新成果和制度创新成果不断形成。包括率先制定了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探索促进数据要素便利流通、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制度供给,成为我国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的立法;实施全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率先制定规范绿色金融的综合性法案等。同时,还有一批首创性、引领性的重要标准、规则、规范落地实施。
“除了已经实施的改革事项之外,还有一批落地方案、实施细则正陆续按程序编制推进。”赵辰昕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扎实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面上改革提供示范。
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用好部、省、市联动的央地协同机制,建立滚动实施的攻坚推动机制,完善全面参与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健全与改革相衔接的法治保障机制。”深圳市市长覃伟中介绍了深圳市推进综合改革试点的四项机制。
“目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民生服务供给等方面推出了一批改革成果,形成了落地见效一批、加快推进一批的良好态势。”覃伟中表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现良好开局。
一是综改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比如,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实施以来,新上市公司208家,IPO合计融资超过1500亿元,港澳涉税、规划、医疗等专业人士获准在深圳提供服务,在港澳上市的9种药品和2种医疗器械率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获批使用等。
二是综改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深圳率先在香港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率先建立并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率先在全国发布首个完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
三是综改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深圳国资国企综合改革第一批试验成果被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国推广。
开创性举措为大湾区“探路”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是如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对于这个问题,赵辰昕从三方面介绍综合改革试点围绕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推出的一批重要改革举措:
一是开展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有力支撑。相关文件部署推进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举措,对于深圳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突破发展瓶颈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投、私募等领域的准入和发展环境,探索实现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设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这些制度创新将全方位优化深圳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
二是开展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有利于以规则衔接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发展。在跨境司法协作方面,探索完善国际法律服务和协作机制,探索建立泛亚太地区破产重整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等。
三是开展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有力推动了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创新发展。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都是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平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注重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支持和推动这些创新平台合作发展。统计显示,首批授权事项中,28个事项在前海先行先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国际人才服务工作站等也都在前海落户。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这些改革举措,很多都是开创性的、突破性的。国家发改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做好统筹协调,会同有关方面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进一步落实落地,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赵辰昕说。
为全国城市创新树立新标杆
“深圳是一座因创新而生的城市,其中,科技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部副部长邵新宇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实施一年多来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即四个“新”。一是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全国城市创新树立了新标杆。科技部支持深圳对标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的目标定位,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最优创新政策环境、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吸引一流创新人才,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2020年统计,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超过13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93%,位居全国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占全国的1/3,连续17年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为新时代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树立新的样板。
二是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技部支持深圳以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定位为指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培育一流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截至2020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万家,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有8家企业入选世界500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7万亿元,实现增加值9747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5%,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与主要经济增长点。
三是深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展现新亮点。科技部支持深圳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要方法,助力打造“深圳蓝”“深圳绿”城市名片,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国率先实施公交车和巡游出租车全面纯电动化,创新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设施建设模式,出台首部绿色金融法规,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步。
四是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新突破。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部支持深圳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围绕创新资源配置、引才用才制度、科技成果权属和收益分配制度等先行先试,积极开展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在科研项目组织实施、科技金融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大胆实践探索,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改革的一面旗帜。
邵新宇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围绕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实施重大科研项目,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深圳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改革方式方法创新凸显深圳优势
一年来的跟踪评估分析显示,“实施方案+授权清单”符合深圳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也符合新时代改革方式方法创新的需要。赵辰昕介绍了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方式方法的创新优势:
一是体现了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有效提升了改革的综合效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目前推进实施情况非常好。
二是加大了改革的协调推进力度,有效提升了改革的落地效果。清单批量的方式使协调工作在授权过程中完成,有效降低了推进落实中的协调成本。列入清单的事项实施备案管理,不再逐项报批,创造性地落实改革方案提供更大空间和更有利的环境。首批40条授权事项在一年内就实现了超半数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样的成绩,与这种改革方式方法是密切相关的。
三是实现了改革方案制定、落地实施、评估推广的一体推动,有效提升了改革的整体效果。为更好推动落实,国家发改委将实施方案和首批授权清单的改革事项,进一步细分为100多项具体举措,并逐条落实到各实施主体。
覃伟中表示,深圳市围绕提升“五力”、打造“五地”,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即聚焦提升创新引领力,着力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聚焦提升创新硬实力,着力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聚焦提升创新驱动力,着力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聚焦提升创新支撑力,着力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聚焦提升创新源动力,着力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深圳市以立法形式明确将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是全国首例。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了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7.1%。我们设立全国首支规模达百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全力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目前,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累计投资近400个天使项目,培育潜在的独角兽企业32家。目前,深圳的人才总量超过600万,其中科技人才超过200万,为深圳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覃伟中说。
着力打造一流通关环境
深圳在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覃伟中介绍“四个率先”:一是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圳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营造优质平等经营环境、创新融资便利模式、健全市场主体权益保障机制等六大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二是率先实施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依托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起快速受理、授权、确权、维权的全链条保护体系。率先建立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率先推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进一步激发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深圳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等指标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首位。今年1月~8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同比增长22.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三是率先开展通关便利化改革。围绕优化通关流程、降低通关成本等方面,推出便利通关“新29条”措施,着力打造一流的通关环境,特别是大力推行“湾区组合港”,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报关成本降低30%。今年1月~8月,深圳进出口总额增长15.9%。
四是率先开展破产制度改革试点。以特区立法形式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个人破产法规,成立首家个人破产事务管理机构,上线首个个人破产一体化办理平台,今年7月审结全国第一宗个人破产案件,填补了我国自然人破产法律制度空白。同时,大力深化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首创市场主体除名制、依职权注销制,试点歇业制,目前已批量除名531家商事主体,依职权注销85家商事主体。
此外,深圳在“放管服”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等领域也推出了一批改革创新举措。通过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进一步释放了发展活力。
“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圳的商事主体仍然保持强劲增长,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商事主体超过370万户,同比增长7.2%,商事主体密度稳居全国城市的首位。”覃伟中表示,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深圳营商环境改革的成效。
“接下来,我们将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推出更多改革新举措,力争到2025年深圳营商环境水平跻身世界先进城市行列,努力成为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的最佳首选地。”覃伟中说。
盘活存量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圳未来的发展空间不能再走规模扩张的老路,要通过改革的方式,加大对存量资源的盘活力度,走一条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介绍深圳在自然资源领域开展的重大改革探索,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形成了以流量空间为增长点的城市更新发展新模式。结合省市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区域空间格局;通过支持对土地混合开发、空间复合利用的政策创新,形成更多的结构流量;创新土地利用的全周期政策,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创新,形成更多的资源周转流量。
二是初步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配置资源新模式。一方面深圳改革了土地计划的管理方式,探索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约束,与五年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新模式。另一方面,深圳目前正在探索建设项目用地用林用海“三合一”的审批制度改革,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推进用地的“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实现用地用林用海“统一收文、统一办理、统一发文”,显著提高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三是初步形成了以数字化时空平台为基础的空间开发保护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多规合一”的信息平台,整合了全市各类空间要素和相关权益的数据信息,在横向上不仅打通了规划、国土、海洋等全域空间资源数据的“内循环”,还实现了与人口、产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数据的“外循环”。在纵向上,将调查、登记、规划、保护、利用、权益保障、监管等环节形成一个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推进三维实景空间的可视化,为打造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奠定基础。
“截至目前,深圳自然资源领域的改革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个成效虽然是阶段性的,但是意义非常重要。”庄少勤称,目前全国的城镇开发特别是土地利用逐步进入到了一个以存量为主的发展时期,所以深圳的探索特别是人口还在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存量来支持高质量发展,对全国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