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助推和田脱贫攻坚

2021-09-23 14:56:02 来源:本网稿件 

首都师范大学从专家双师在线指导、师范生线上“一对一”交流、App每日任务推送、精品微课教学四方面开展新疆和田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培训,取得显著成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南倚昆仑山,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历史上,受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禀赋贫瘠、语言交往隔阂等因素影响,和田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全区7县1市,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7%,是一个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地区,至今部分偏远乡村的学校还无法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极大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2018年开始,为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提出的“原则上到2020年特殊困难县域的普通话普及率不得低于50%”的要求,北京市开始对口帮扶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学习、掌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筑牢社会稳定根基,为脱贫致富打好基础。首都师范大学受北京市教委委托,承担起首都教育扶贫特色品牌“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的具体实施工作。

首都师范大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对和田地区师资培训力度,依托“双优云桥—乐智悦读”大数据平台,从专家双师在线指导、师范生线上“一对一”交流、App每日任务推送、精品微课教学四个方面开展“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和田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培训,严格落实精准调研、因材施教,平台支撑、档案激励,天天对话、陪伴成长,同声共情、共圆国梦;努力实现“讲好普通话”“教好普通话”,切实提高710位和田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能力。

经过两年的探索和试点推进,参与培训的710位教师中,有661位教师训后成绩较训前成绩明显提高,占比93.18%,平均提高17.28分,45.45%的教师提升率超过平均值,真正实现了小切口、高效能,通过普通话完成自我超越和变革,构建起具有“首都教育扶贫”特色的新型师范生培养模式。项目成果于2020年10月被教育部征集为推普助力脱贫攻坚优秀典型案例,同时入选教育部“第三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主要做法

全面精准调研,制定针对性方案。首都师范大学“乐智悦读”项目团队对和田地区在编教师数量、特岗教师数量、少数民族教师数量、普通话不达标的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数量等实际情况进行摸底调研;针对和田参训教师进行全面的训前口语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单音节字词、多音节字词、朗读短文、命题说话四个维度;对和田教师积极参与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的主要需求进行一对一采访调研;对和田地区教师普通话水平不高的原因进行摸底调研。通过全方位了解参训对象后,“乐智悦读”专家团队制定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专家“一对五”指导,沉淀资源产出数据。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对每位参训学员进行情况摸底,实施“一对五”针对性课程方案,并通过普通话App随时检测学员的学习情况,解决学员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双优云桥—乐智悦读”资源平台录制一批名家的朗诵音频,提供给和田教师欣赏聆听和模仿创作,同时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承载和宣扬。最终,互动平台、资源平台和任务平台的所有数据都会同步沉淀在“双优云桥—乐智悦读”大数据平台上,供管理者随时随地了解参训学员的学习情况。项目组也会为每一位学员出具学业报告,供学员查缺补漏。以上资源也会同步上传至和田地区的信息化平台,供更多教师学习和大面积应用。

师范生“一对一”交流,陪伴成长联动共赢。语言氛围的创设对掌握一门语言非常重要,“乐智悦读”项目团队对首都师范大学师范生进行专业培训,为师范生提供“学习强国”话题,让他们与参训教师组成“一对一”在线交流互动小组,每日进行不少于20分钟的日常对话。同时,建立助教组长管理机制,每位组长负责对师范生助教进行业务培训、软件应用培训和答疑辅导工作,以传帮带的形式为项目全面推广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新型师范生队伍。内孜古丽·吐尔洪老师经常利用课程间隙与师范生聊天;海日古丽·亚森老师是一位孕9月的妈妈,她态度坚决地参加了培训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她认为学习很轻松,躺在床上通过“打电话”就能学习。

大数据分析评价,成长档案提质增效。依托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文字方面优质专家资源和优质师范生资源,“乐智悦读”项目团队开发了“双优云桥—乐智悦读”普通话大数据测评系统。系统包括听、说、读、写四大模块,从可扩展性维度,通过“测试—诊断—反馈—提升”四个阶段,创设语言情境,丰富线上线下活动,拓展课内语言学习资源,助力普通话学习效果的提升。AI智能评价系统实时跟踪、精准测试、即时诊断;专家团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有效反馈、针对性提升,以平台为支撑,线上线下多角度、多层次、实时跟踪问效、全过程数据记录,通过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评价为推普攻坚提质增效。和田教师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为加强对参训教师的过程性激励,显化培训效果,项目组设立了参训教师成长档案机制:通过对教师训前测、随堂测、期中测、期末测等各阶段数据的采集,形成综合评价反馈报告,让每位参训教师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每一次进步。

资源开放共享,手拉手传帮带。90%以上的和田教师表示,希望能持续性参与培训。为此,“乐智悦读”项目团队通过三个方面帮助和田形成本地队伍。第一,两个月培训结束后,普通话应用平台的运用持续开放。第二,和田教师自发形成了学习小组。比如,墨玉县北京高级中学,第一期与第二期培训都有来自该校的教师,他们在北京专家的指导下,自主形成了学习兴趣小组,营造了语言交流氛围。第三,在第一次培训基础之上,和田输送了10位基础较好的汉语教师,项目组邀请专家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普通话教学指导与朗诵练习技巧指导,以便于他们带动当地维吾尔族和少数民族教师,发挥手拉手传帮带作用,将自主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可持续地落实下去。

经验总结

项目实施以来,“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和田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已累计线上辅导33,200次,累计辅导时长17,592小时,平均每天辅导时长146.6小时,每日同时在线学习的教师不低于120人,取得了落地、落细、落实的成果。回顾培训过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探索出了四个独具特色的“首师大扶贫经验”。

发挥高校优势,创新帮扶形式。项目充分贯彻2019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充实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力量的通知》中强调的“发挥高校优势,创新帮扶形式”的要求,充分发挥首都师范大学普通话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个性化提升需求,进一步宣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科技赋能教育,援助转型升级。项目利用“互联网+教育”新技术,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机制,从“大水漫灌式”培训向“精准滴灌式”培训转变。整个培训过程全数据记录,完全贴合受训教师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实时跟踪教师学习情况,有效解决了和田地区在岗教师日常课时量大、离岗培训困难等问题。

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互助共赢。项目通过“互联网+教育”手段达成双向互助,促进两地教师共同成长。首都师范大学创新双向互助人才培养模式,让优秀师范生参与到和田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中来,一方面发挥师范生专业能力和优势,另一方面使师范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为探索未来新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转变培养模式,实现低耗高效。精准滴灌、隔空对话的线上项目培训模式不仅效果显著,还大大节约了培训经费与成本。项目进一步强化低耗高效的生态理念,利用学校优质的科技资源、优秀的师范生资源及北京地区丰富的师资储备,为高校专家、一线教师、师范生和中小学生提供多元交流的研修平台,不仅有效利用资源、节约成本,还为两地师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场景、研修环境、资源配给,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融合、集中分散融合、点与面融合,组建双地或多地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和学校发展共同体,使培训效益增倍。

面向未来发展,为促进国家通用语言培训项目长效开展,项目组提炼出四点建议。

进一步拓展教育协同发展资源观和环境观。面向2020年之后协同化援助,要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实现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和高质量教育服务,把集中供给、持续供给、个体供给和实时供给结合好,把绵绵用力和集中发力结合起来。

进一步优化完善供给端和消费端。把教师的供给和师范生的供给统筹起来,把高校的思政课、基层制度建设统筹起来,把教师在线的实时服务和人工智能的精准服务统筹起来,力争形成供给端的综合供给、一举多得;对于和田地区消费端治理能力的效能提升,争取扩大培训规模,让和田教师参加更多实践活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机制。

进一步关注成果固化。注重培训项目衍生产品的创设,制定普通话过关和保温的时间表、路线图,共同开展“书法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时开设一些互动课堂,邀请和田教师给北京孩子讲新疆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助力新疆一批骨干教师和特色教师率先成长起来。

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为和田地区教师建立专项数据库,每周、每月做定期视频、音频自动采集和比对,同时自动发出系统的分析报告和定期的预警性信息,整合其他一系列专业力量,使培训成果固化。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